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張曉剛個展 個體的溫度如何穿越時代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2-14 14:28:44 | 文章來源: hiart.cn

張曉剛在這次展覽的作品中表現出了少有的放鬆和自由

12月13日下午,佩斯北京年度項目“北京之聲:張曉剛”開幕。這是張曉剛時隔兩年之後的全新個展,他的最新作品被鑲嵌在畫廊大廳中搭建起的白色立方體內,四週的墻壁上摘錄著張曉剛在不同階段的自述,“來自深淵的孤獨,使我們更深的體會到超越的意義,而一旦我們知道了如何去使用我們的孤獨,世界對我們而言,又開始有了新的意義”——這是觀眾步入展廳時迎面而來的一句話。

從事藝術創作三十多年,自畫出“大家庭”系列作品之後就獲得了國際聲望的張曉剛,對媒體和公眾來説早已經是個“透明人”,觀者們早已熟悉了他的言談、他的作品甚至他的生活。而自2003年起連續八年都至少有一個個展呈現,則讓張曉剛“感覺好辛苦,走得比較漫長但很有意思,在這個過程中,‘大家庭’好像成了我的魔咒,大家記住了它而忽略了我其他的方面,但我又是幸運的,因為有可以讓大家記住的東西,這十年我最大的願望就是每天能進步一公分。”

那麼,這次展覽進步的“一公分“在哪?張曉剛希望自己“不要像過去一樣預定展覽的主題”,而是“讓繪畫回到身體的語言上,讓身體去畫畫而不是用大腦。”回歸身體本能的直接結果,是在張曉剛的作品中出現了極為個人化的視角:綠白相間的墻壁和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傢具,在他的筆下呈現出一種溫暖的溫度(例如《白襯衫與藍褲子》);公眾熟悉的人物形象身上有了比以往更多的敘事性,但這種敘事性並不指向唯一的方向,超脫了具體形象從而具有了一種時代的普遍性(例如《我的母親》)。由於沒有了限定主題的局限,張曉剛在這次展覽的作品中表現出了少有的放鬆和自由(例如《四個兒子》),過去三十年創作中出現過的元素,被一種奇妙的氛圍融合在畫面中,表現了那個時代,又穿越了那個時代,並且直追記憶的起點——童年。

張曉剛説自己是喜歡“往回看的藝術家”,這與冷林説“他的作品不自覺地與過去産生聯繫”不謀而合。不過,“對回憶本身感興趣”和直接表現回憶有著本質的區別,在這一點上,張曉剛的作品就如同河床上的頑石,經過了時代洪流的沖刷,卻只是在表面留下了印記——他仍然保持了對時代的敏感,仍然保持了個體鮮明的形狀。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