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何去何從?——北京藝術區生存現狀初探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1-16 16:07:28 | 文章來源: AMRC藝術市場週報

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快速發展,面向市場的創作與交易日趨頻繁,産業聚集效應開始在全國範圍內顯現出來,並逐步形成了若干藝術品生産與交易的中心。這些中心內部雲集了大批藝術家工作室、畫廊、設計公司、展示公司等商業企業與藝術機構,創作氣氛活躍,中外遊客雲集,交易量巨大,産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今年2月,文化部正式向社會發佈《文化部“十二五”時期文化産業倍增計劃》,各地政府相繼出臺文化創意産業集聚區發展規劃,文化創意産業園區的發展一時間如火如荼。作為以創意為核心的藝術區,首當其衝的被納入了文化創意産業園區的規劃中,雖然得到了政府的支援與認可,但其發展前景似乎並不是一片光明。

風光的藝術區現狀

北京地區的藝術産業聚集區主要有798藝術區、草場地藝術區、宋莊藝術區、觀音堂文化大道、酒廠藝術區、22號院、環鐵藝術區、1號地國際藝術區等。根據目前的發展現狀來看,大致呈現出三個類型的特點:

1、觀光型:798藝術區

798是北京市政府認定的文化創意産業聚集區之一,也是藝術領域裏的一個重要品牌。從首批藝術機構和藝術家工作室入駐,到2003年以後持續兩年的拆遷危機,2007年的産業結構調整,再到2008年的市場蕭條,如今的798挺過十余載的坎坷歷程後,終於建成了國內首屈一指的“文化創意産業園區”的成熟模型,越來越受到國內外的關注。

光環籠罩下的798歷來也是人們爭議的對象。在07年之前,798匯集了許多藝術家,它獨特的原創建築與藝術氛圍吸引了國內外眾多對藝術愛好者前來,畫廊也紛紛入駐。隨著管理機制的轉變使其商業化程度越來越高,798逐漸變成了類似于故宮和王府井那樣的旅遊景點。目前的現狀是:資金的增多改善了基礎配套設施,但房租越來越高,藝術家越來越少;地價飆升使藝術區淪為商業秀場,餐廳、商店、小商小販越來越多,畫廊卻越來越少;久而久之,觀光旅遊的人越來越多,真正來欣賞藝術人的越來越少。

2、拆遷型:宋莊藝術區

北京市另一個重要的文化創意産業聚集區便是宋莊。從1993年開始陸續有藝術家搬到宋莊租房。1995年10月,北京圓明園畫家村解散後,部分藝術家搬遷到宋莊。到2006年規模已經達到1000人左右,宋莊開始被稱為“畫家村”,成為中國最大的一個原創藝術家聚居群落。由原來的單純由藝術家居住,逐漸發展成為藝術家、畫廊、批評家和經紀人等共同形成的藝術聚集區。

隨著2012年藝術品産業博覽會的舉辦,使相對封閉的宋莊藝術區受到外界的關注,宋莊藝術區的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聲勢浩大的博覽會更像是招商引資的展銷會;以原創基地聞名的藝術區卻令行畫大行其道;當代藝術家的集聚區內難覓當代藝術的行蹤;通過藝博會宋莊獲得了數百億的資金支援,但宋莊藝術家卻依然沒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仍然面臨著房租和物價的飛漲,以及被拆遷的威脅。宋莊曾經是藝術家們的烏托邦,宋莊的商業鏈也是由藝術家帶動起來的,受益最大的是當地的居民,但是,藝術家生存的空間卻越來越小,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們開始逃離宋莊。

3、沉寂型:觀音堂文化大道

北京觀音堂文化大道位於北京市朝陽區王四營鄉,創建於2005年,一期工程于2006年6月正式開街,逐步發展成為以油畫藝術為主的當代藝術品經營區,成功地引進了國內外高品位、有實力的50多家畫廊入駐。區內配套設施十分完善,設有適合中西方不同文化特點的公共藝術區、360度全景觀公共藝術區展廳等,適合舉辦中小型拍賣、藝術展、酒會等活動,使之與畫廊一起構建優越的文化交流環境。

如今,有“中國第一條畫廊街”美譽的觀音堂文化大道,拂去了頭頂上的華麗泡沫,街道人影冷落,畫廊紛紛關門。當初入駐的50余家畫廊,現在只剩下不到20家。除了幾家古玩店和行畫店苦撐著門面,幾乎看不到專業畫廊的身影。鉅額的投資只能用“雞飛蛋打”的慘狀形容了。此外,其他藝術區也相對陷入沉寂,難復昔日的輝煌。

藝術區不是刻意打造出來的

從歷史上看,凡是刻意打造的藝術區都沒有成功的先例,紐約SOH0區、倫敦的費茲洛維亞、法國的左岸藝術區都遭遇人去樓空、經營慘澹的困局。藝術創作者不可避免地要尋求租金低廉並且寬鬆自由的創作空間,然而當藝術家“組團”將一片幾乎沒有商業價值的區域變成具有創意的人文景觀時,總是會吸引來嗅覺敏銳的藝術商人,隨之而來的便是商業開發,藝術區就會從藝術群落演變為市場化的商業區。

目前,在我國,政府更為直接的介入藝術區的管理。政府掌握著大量的資源,包括土地、財政、行政許可等,政府是産權的所有者,藝術家、畫廊及其他藝術機構只能是租戶,藝術區未來的命運也都掌握在政府手中。有了798藝術區這一“成功”的典範,地方政府介入藝術區的管理更是信心倍增,大刀闊斧地將已經逐漸發展成熟的“藝術區”納入“創意産業/文化産業園區”的規劃版圖,對區域內的軟硬體設施進行規劃、改造。

然而,“成功”的模式並不是可以直接複製的,也不是能夠刻意打造出來的。798藝術區之所以“堅挺”,與其強大的藝術流通性及學術支援是分不開的,加上臨近中央美術學院(微網志)這一獨特而優越的地理位置,每年有足夠多的藝術人才流入798藝術區及其周圍的環鐵藝術區、草場地藝術區等地,形成了規模龐大的藝術集聚區;而798藝術區強大的商業流通力也對藝術家形成一種吸引力,藝術家表面“離開”了798藝術區,但他們並未走遠,而是入駐到周邊租金較為低廉的區域,他們的藝術創作得以持續為798藝術區提供新鮮的血液,使藝術區得以存活。

宋莊本來也是一個自發的區域,有著較為光明的發展前景。現在對它的刻意打造,如果方向錯誤,絕對會損傷宋莊。藝術家倘若紛紛遠離,藝術區就只會淪為一個“空殼”。把宋莊的藝術當作模式化的文化産業來催肥,只能使宋莊的藝術更加浮腫、空洞。再者,科技發展是取代的過程,而文化的發展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創意是文化産業的核心,也是藝術區生存的必要條件。所以藝術區的形成更需要靠一定的時間聚集、沉澱,讓藝術家在既定的區域內充分發揮其創作才能。其他藝術區的規劃與發展亦是如此,用一個不恰當的比喻説,即便造好了華麗的雞窩,雞也不一定願意在裏面下蛋。如果真心為藝術區的長遠發展著想,不僅要從地理、交通、商業、學術等綜合因素去考量,更要從藝術家切身的需求去考量,切勿讓“雞飛蛋打”的慘劇重復上演。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