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 景德鎮窯青花開光柳亭紋扁瓶
2012年11月13日至明年5月19日,“海上瓷路—粵港澳文物大展”在廣東省博物館舉行,此次展覽由廣東省文化廳、香港特別行政區民政事務局、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主辦,廣東省博物館、香港藝術館、澳門博物館承辦。展覽在粵港澳三地巡迴展出,今年5月25日至10月7日已在澳門博物館展出,明年7月19日至2014年2月16日將在香港藝術館展出。
2012年是粵港澳文化合作機制建立十週年,十年以來,三地積極推動在演藝交流、人才培訓、文化産業、文物博物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本次展覽以古代陶瓷為切入點,通過“東方瓷國”、“海上通衢”、“瓷藝遠播”三個篇章,186件(組)古老精美的瓷器,訴説著那段中西文化交流的輝煌往事。展覽又一次推進了三地文化交流與融合,增進粵港澳廣大民眾對祖國燦爛陶瓷文化的認識以及對本土文化的共同熱愛。11月14日,還將在廣東省博物館舉辦“古代南海貿易與陶瓷外銷國際學術研討會”,以期通過專家學者們的現場交流及文集出版,推動外銷瓷研究的深入和發展。
簡潔的杯身,小巧的杯把僅夠一根食指穿過……可以想像,手執這只瓷杯時的優雅,卻很難想像,此杯竟來自於中國宋朝。展覽中,不少瓷器的造型現代,看起來與西方餐飲有關,如産于宋代的咖啡杯、清代的花奶壺。“歐洲的貴族向中國工匠訂制西餐瓷具,讓陶瓷的造型變得中西結合”,黃靜介紹説。
展廳中,一件清康熙景德鎮窯産的五彩花卉盆,吸引了很多目光。“你們猜猜這是用來盛什麼的?”工作人員賣關子,觀眾們看著盆邊的凹凸形狀,皆搖頭不知。原來,這是西方人冰酒盆,在盆中彷如冰塊,酒瓶架在盆邊的凹凸處。“此盆在歐洲曾大受歡迎”。
據悉,到清代乾隆時期,西方已向中國訂購成套的西餐瓷具,咖啡壺、奶壺、糖盅、托碟……每套少則數十件,多則有300件。與此同時,西方各國對中國瓷器趨之若鶩,一直致力鑽研其技術和配方。17世紀起,荷蘭德爾夫特的工匠們便成功仿製出類似宜興紫砂的朱泥硬陶,製作成茶壺。1710年,德國邁斯森器作坊更生産出含有高嶺土成分的白瓷。
數十件西方“山寨”中國的陶瓷精品也在展覽中亮相。據省博工作人員介紹,當中至少有10多件是首次與公眾見面。“這些文物藏在省博倉庫,已經塵封多年,終於有機會拿出來與公眾見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