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紅專廠四年蛻變:從罐頭廠到創意藝術工廠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0-17 10:59:48 | 文章來源: 新快報

 



讓更多人觸摸藝術脈搏

1956年,當時亞洲最大的罐頭廠——廣東罐頭廠成立,是蘇聯援助新中國最大的輕工業項目之一,舊廠區內最早的廠房是清一色的蘇式建築。這就是今天紅專廠的前身。為了響應政府“退二進三”的政策,鷹金錢罐頭廠搬離廣州市區,但園區的歷史老建築得以保存下來。鷹金錢罐頭帶著時代的種種記憶和印象走進歷史,而紅專廠則煥發起紅磚結構廠房的活力,既保留了城市的記憶,又實現了現代藝術文化交流活動與市民生活的互動,創造一個藝術、人文、時尚、休閒的新都市空間。

“2008年底,我們接到了鷹金錢罐頭廠新辦公室的設計訂單。”第一家進駐紅專廠,並領銜策劃改造的企業——廣州集美組室內設計工程有限公司的總設計師張寧向新快報記者介紹説,那時候鷹金錢罐頭廠已經整體搬遷至從化,而集美組當時接到的是其新廠區辦公室的設計訂單,一次偶然的機會,集美組來舊廠區參觀,“後來公司上下都對廠區舊址的情況非常滿意,決定在這裡大幹一場”。

集美組新進駐紅專廠之後,開始大展拳腳。據介紹,初期投入了三百多萬,“算是比較省的,因為佔地面積比較大”。集美組選擇了現在所處的位於紅專廠西南隅7000多平方米的廠房,其中5000多平方米的辦公區和1000多平方米的展廳,並從原來100多員工,擴展到230多人的規模,張寧説,“這一算,來這兒已經有三年了”。

提供一個生活化藝術空間

紅專廠內老舊破敗的磚瓦房,改造後變成了時尚的Loft(由舊工廠或舊倉庫改造而成,少有內墻隔斷的高挑開敞空間),早就被淘汰了的機器刷一層漆就化身成雕塑,隨處可見的榕樹在紅專廠裏也變成“不是一般的綠”。種種都説明紅專廠作為藝術的載體,提供了藝術能發光發亮的平臺。 張寧認為,廣東的藝術文化因為缺乏交流,人的心態容易“由枯燥走向浮躁”,所以水準一直不高。紅專廠的出現,提供了一個生活化藝術的空間,可以讓更多人很簡單很直接的觸摸到文化藝術的脈搏,增加藝術家之間的交流,也增加藝術與市民之間的交流,“因為市民觀眾有審美的需要,而藝術也需要觀眾,需要認同”。所以説,紅專廠與藝術文化之間,肯定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而紅專廠這種藝術再生,要用改造的老舊廠房的模式,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就是“成本”。張寧介紹説,這種改造式Loft之所以在國外非常風靡,現在又在國內推廣,主要還是因為藝術和商業之間很難做到平衡,導致藝術家不能回避壓縮成本的必要環節。

“太商業化的地方,顯然沒有讓設計師完全發揮自己的空間,而太偏僻太孤陋的地方,那麼很難做到最基本的收入。”張寧説,在紅專廠就是比較合適地方,兩者把握得比較合理,既是不遠離核心區的地方,交通配套設施還是比較完善,而生活化創意園又能吸引足夠多的市民和遊客前來。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