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繪畫

“紅專廠”媲美北京798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1-06 10:22:18 | 文章來源: 南方都市報

  摘要:説到藝術區,不要以為廣州只有一個信義國際會館,眼下,廣州又一個藝術區悄然誕生了!

説到藝術區,不要以為廣州只有一個信義國際會館,眼下,廣州又一個藝術區悄然誕生了!其名為“紅專廠”,據説是一個“讓藝術區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貼近市民生活”的藝術創意區,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領導視察後的評論則是“以後這裡會比北京798好”。

雖然這一評價還是未來時態,但廣州人對藝術區總算有了一份新的期待。

■城市探秘

其實“紅專廠”眼下還未掛牌,路邊只能看到“廣州鷹金錢企業集團公司”的招牌依然醒目,雖然它已成為歷史。下車,步行入園區,腳步變得輕鬆、隨性。10月的陽光很舒服,老廠房搬遷後特有的寧靜讓人迷戀。第一個進駐紅專廠並在10月揭開面紗的集美組,用一場輕鬆的露天開幕酒會打破了園區的寂靜,也讓更多的人發現——— 鷹金錢的老廠在悄悄“蛻變”,一個新的藝術創意區即將從舊工廠裏誕生。

一些廠房已陸續被“瓜分”

説集美組是紅專廠藝術創意區內首家創意引擎也不為過,從去年冬天到今年10月,集美組用了近一年在此打磨自己的辦公樓。廠房的結構空曠開闊,很適合改成LOFT辦公空間,站在二樓往下望,會看見一個規模壯觀的設計團隊空間,而他們的頭頂,不是鋁扣板天花吊頂,而是讓人羨慕的空曠——— 那可是倉庫的高屋頂呢!集美組沒把它隔出多層空間,而是把更多的空間讓給設計師們,改變的,只是在屋頂加了現代化的通風換氣設備,“這樣節能減排,既保證空氣品質又能省很多空調費”。

乒乓球臺就設在工作室門口,有三兩同事趁空隙揮拍、切磋球技,辦公樓前的花草樹木,都是自由生長的模樣,沒被精心修剪成整齊劃一的樣子。而這樣的原生態,在園區裏處處可見,樹,在陽光下形成幾十年才有的綠蔭。

順著林蔭道往裏走,看見有藤蔓順著紅磚墻爬滿整個屋頂,又開始向旁邊的屋檐拋媚眼,小屋前立著牌子:O PEN A M 10:00--PM 6:00,推開木柵欄門,原來是一家黑膠咖啡店。有舒緩的音樂在小屋內響起,一切裝修都是拙樸的,幾個混凝土塊橫豎交錯放置,擱上一塊玻璃,就是茶几,藤椅上丟著鬆軟的抱枕,有人在店裏坐而論道。

再走幾步,就是鐵幕畫廊,眼下正趕上純影社舉辦的“愈黑·愈純”純·影展,不帶有絲毫的商業性質,純屬攝影愛好者們的交流。不遠處,就是王受之的“牛棚”工作室,正在裝修。

園區內的廠房已陸續被廣州藝術圈的人“瓜分”,如廣東著名節目主持人何浩鵬、《羊城晚報》攝影師鄧勃、設計師林學明、陳向京、張寧、齊勝利……此外,正在裝修的還有紅酒窖、表叔茶餐廳、IM A RT創意中心。據悉,紅專廠將劃分為創意藝術區、商業品牌區、品牌展示區、影視媒體區、餐飲區及露天咖啡茶座、休閒設施、教育培訓區、創意藝術廣場。

廢舊機器成為特色雕塑

在路口,常會被那些獨特的“裝置藝術”吸引住——— 其實,它們本身是鷹金錢遺留下來的廢舊機器或某個配件,“這是我們搶救出來的,要不就被當廢品賣了”,作為罐頭生産線上的某個環節,這些廢舊的機器身上可能記錄了上百年的歷史,如今它們成了園區的雕塑,既是文化的載體,也是廢物利用的一種藝術表現。某個後院,你會邂逅一口巨大的鍋具——— 當年,不知是用來洗魚還是煎魚的鍋,看起來執著而孤獨,可身邊就是高雅的畫展,它還會孤獨嗎?

■揭開面紗

鯪魚罐頭曾從這裡走向全國

2000年,我還是租房一族,曾住在員村四橫路的一小套間裏,與馬路邊的鷹金錢工廠為鄰,早晨或傍晚常看到工人們從工廠北門進進出出———想起在遙遠的哈爾濱念大學時,常去學校小賣部買鷹金錢豆豉鯪魚罐頭下飯,那可是學生用來打牙祭的奢侈品,“鷹金錢”,便伴著豆豉鯪魚的特殊味道刻進記憶,沒想過,有一天我跟它的距離,僅隔一條馬路而已。

廠房搬遷留下16萬平方米“空城”

今年元旦,聽聞廣州本土最有影響力的室內設計公司集美組從二沙島搬進了鷹金錢廠區,好奇前往,卻在員村四橫路碰了壁,鷹金錢北門已封,四橫路在此被一堵墻攔腰截斷,只能穿越美林海岸繞到沿江路,從南門方進得廠區,繞了360度。原來在2008年9月,為響應廣州“退二進三”的號召,鷹金錢廠房搬遷到從化,只留一座空廠在此。

鷹金錢的這個空廠,總佔地面積16萬多平方米,毗鄰珠江,跟CBD為鄰,鬧中取靜。集美組在此將舊工廠改造為設計工作室,很多人並不奇怪,他們一向特立獨行,一向不願在市區的寫字樓裏扎堆。

集美組引領藝術區進駐大潮

集美組總裁林學明當初只是想找一個環境不錯的地方辦公,可後來發現,這裡有天生適合作為藝術區的閃光點———這裡有大量帶有上世紀70、80年代烙印的建築,諸如廠房、倉庫、宿舍,它們看起來一點都不“時尚”,紅磚墻上泛起的青苔,遺留下來的銹跡斑斑的機器,站立在池塘中央、池水齊腰深的籃球架,小樓前後左右無處不在的綠蔭……其實,都是一個幾十年的老廠留給這個城市的禮物。“老廠房身上沉澱的歷史與氣質,是新建築無法比擬的”,林學明説,跟上海、北京相比,廣州的藝術區實在太少,眼前既然有這樣得天獨厚的園區放在這裡,為什麼不能變為一個藝術區呢?

有人説,藝術區不是規劃出來的,而是靠文化積澱出來的,這句話也許暗示了鷹金錢舊工廠的來生,註定要跟藝術區有所關聯吧。在政府的支援下,將鷹金錢改建成“紅專廠”藝術區的計劃在今年7月出爐,一直有心推動廣州藝術區發展的集美組擔任“紅專廠”規劃及顧問的角色,為此,集美組專門成立了“廣州紅專廠藝術設計有限公司”。

據悉,計劃還未完全公開,已有很多攝影師、建築師、室內設計師前來“搶租”,欲在此設立工作室,就連有些傢具經銷商也想在藝術區租塊廠房,開一個傢具藝術生活館,“有傢具經銷商前前後後來了5趟,就想找塊最適合的廠房”,紅專廠藝術設計有限公司黃麗詩説。那時,才意識到,舊工廠真的要“變身”藝術區了。

■經營者説

“紅專廠”要比北京798更貼近市民

發言人:黃麗詩(廣州紅專廠藝術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

名曰“紅專廠”,黃麗詩説“取又紅又專之意,在那個年代,這是很流行的説法,我們希望藝術區從名字上體現老廠房的時代特徵”。“是要做廣州的798嗎?”很多人這樣問,黃麗詩的回答是“紅專廠要比798更貼近市民生活”,她説,眼下很多藝術區是藝術家們的自娛自樂,高高在上的,跟普通市民的生活離得很遠,這樣的藝術區生命力和可持續性並不會長久,而紅專廠的定位是“藝術生活創意基地”,什麼意思?“比如週末,你們一家三口來紅專廠逛,可購物,可看畫展或攝影展,可聽藝術講座,可親手做陶藝或學剪紙,累了,可到咖啡廳聽音樂喝咖啡,餓了,可到餐廳吃飯,而這一切既是生活,又是藝術。我們希望藝術在這裡可以跟市民互動,讓藝術可看可摸可以體驗,真正貼近生活。”

■玩家説道

這對廣州來説是一大幸事

講述人:攝影師小可

這塊地盤可是房地産發展商眼裏不可多得的“肥肉”,買下這塊地用來蓋商住樓,不需要華麗的概念包裝就能賺個盆滿缽滿。盯著這塊地皮的發展商多著呢,但如果真是拆光了蓋新樓,實在可惜啊,幸好有人堅持將之做成藝術區,這對廣州來説是一大幸事。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廣州眾藝術園區 升級版798
· 廣州三號線上的創意群落
· 廣東省美術作品展覽在廣州舉行
· 廣州藝博院重新開放 展近代文化名人作品
· 隋建國:藝術區始作俑者 引領大批藝術家扎堆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