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卡塞爾舉行中國當代公共藝術 與城市歷史對話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0-08 10:22:25 | 文章來源: 搜狐藝術

三是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對話。此次展覽中也有一些作品從東西方文化的共性與差異中尋求切入點,向公眾展示了東西方文化的融合與共生。例如,向陽的《中國風景》用舊傢具和他獨有的五彩立體“景觀”組成,舊傢具被重構成具有現代意味的空間,期間鑲嵌著藝術家分別用絲線手工編織的中國山水與西方建築樣式的“五彩雕塑”。作品展覽的位置與卡塞爾古老的弗利德里茨阿諾博物館和卡塞爾文獻展主展場相接,既讓觀眾感受從傳統到當代的文化穿越,同時也切身體驗東西文化的對話。丁乙的《如意·十示》由三個巨大的不銹鋼雕塑組成,作品被置於桔宮前的巨型草坪上,好像從這片草坪上生長出來一般。該作品的形象來源於中國傳統的如意、雲紋、玄機等表意符號,通過對符號表意特徵的研究以及藝術家個人化“十字”符號語言的嵌入,使得東方的形象與西方的極簡創作語言有機融合起來。展覽中作品體現出來的中西文化的對話,還體現在對卡塞爾這座城市文化身份,特別是作為一個德國城市的文化身份的呼應上。例如,畢橫的《解放》將一輛中國的解放牌汽車拆解,重新組合成中國“關公”的形象,屹立於卡塞爾步行街上。作品通過解構與重構具有了遠觀的宏偉和近觀的細節,由此回應卡塞爾作為重要工業製造城市的文化身份。此外,繆曉春的《雅各布祝福約瑟夫的子女》、朱锫的《意園》、許俊傑的《尋找你》都體現了東西方之間的文化對話。

由此,展覽的作品通過多個方面的對話既形成了作品與作品之間的相互關聯性,也同時介入到卡塞爾這座城市的歷史、藝術與自然景觀以及文化語境中,正如范迪安館長所説,“對話是公共藝術發揮作用産生效果的重要特徵,策展團隊對卡塞爾作了深入的調研,大部分參展藝術家考察了現場,根據現場進行創作,使展覽充分融入城市,作品與環境相得益彰,作品的內涵得到充分展現,從而使公眾理解作品,從欣賞到參與,實現了文化的對話,這是展覽獲得好評的根本原因。”余丁認為,“這次展覽的題目也體現了公共藝術的公共性,中文題目為“大道之行”,就是彰顯公共藝術的公共文化關懷,德文續接了“天下為公”的意涵,體現了公共藝術的文化意義。中德文題目並置,也是一種文化對話。”

“透過當代藝術認識當代中國”

中國當代藝術這些年不斷在海外亮相,成為國際藝術交流新的熱點,但國際公眾特別是西方公眾對中國當代藝術總體上還缺乏了解,對其與中國社會發展現實的關係還認識不足,這次展覽為增進西方社會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直觀感受提供了機會。德國媒體從展覽作品安裝開始就進行了追蹤報道,在現場對藝術家進行採訪,記者們對藝術家的創作理念的多樣性和材料語言的個性特徵都作了深入反映。

德國公眾對這個展覽也抱以期待,安裝作品期間,就有大量志願者參與幫助藝術家,有的放棄週末休息,有的從100公里外趕來,他們表示中國當代藝術的活力從藝術家身上最能體會到,中國藝術家嚴肅認真的創作態度和真誠的藝術精神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有的觀眾帶著從當地報紙上剪下的展覽地圖,按照順序一處處地認真觀看作品,親身感受來自中國的當代藝術;有的觀眾停留到喜愛的作品前,積極參與到作品的互動中,在生動的現場了解中國的藝術作品;還有的觀眾與藝術家進行熱情的交談,深入了解藝術家創作的靈感、作品的觀念等等,他們認為,這些作品很好地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內涵,讓他們看到了一種不一樣的藝術。

 

 

   上一頁   1   2   3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