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十年展覽史:改革三十年最後十年文化記憶

時間:2012-10-03 09:12:43 | 來源:羊城晚報

資訊>展評>

798十年展覽史

新世紀十年是中國當代藝術三十年進入第三個階段:合法化。798藝術區無疑在這個時期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

我本人最初進入798工廠是在1999年,當時我在《雕塑》雜誌任編輯,中央美院的雕塑係為創作"盧溝橋抗戰紀念雕塑"在798工廠租賃了閒置 車間,雕塑系主任隋建國邀請我去參觀。還有一些年輕藝術家在廠房裏租賃了工作室,在參觀時,我預言這個工業化結構的工業區將是一個不錯的藝術家聚集地。

2002年左右,一些藝術家、畫廊、書店陸續遷入798工廠。不僅有中國人,還有美國人、日本人、德國人、義大利人,藝術家如徐勇、倉鑫、陳慶慶、黃銳、安妮、趙半狄等,畫廊如東京藝術工程、空白空間,書店如8億時區書店。至2005年,798藝術區初具規模。

798藝術區的快速成長是在2006年至2008年,這正是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急劇增長的三年。在藝術資本的支援下,大量的畫廊和民營美術館入駐,從十幾家藝術機構增長至二百家左右,其中來自十幾個國家的畫廊和藝術機構使798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藝術社區。

作為中國近十年最著名的當代藝術的展示和交易中心,798藝術區幫助中國當代藝術加速了社會化和商業化的進程。首先,798藝術區為職業藝術圈 與愛好藝術的社會各階層搭建了一個聯繫平臺,推動了藝術小圈子與中國社會的融合,使當代藝術形成了多元共生的生態;其次,798藝術區帶動了以當代藝術為主體的畫廊業的興起,促使藝術展示和商業交易平臺的一體化。

798見證中國當代藝術成長

9月28日開幕的《798十年海報展》是一個關於798展覽史的展覽。不能説新世紀十年中國當代藝術最先鋒、最好的展覽都發生在798,但 798藝術區自形成到名聞遐邇的十年,確實生産了為數不少的先鋒性的具藝術史價值的重要展覽。它們既構成了798藝術區自身的成長故事,又構成了作為中國 當代藝術組成部分的798展覽史。本次展覽分為四個單元:開拓期、先鋒藝術、國際化、多元共生。

798藝術區的"開拓期"是指大約2002—2004年間798藝術區形成期的展覽,這些展覽具有自發的藝術探索及其為呼籲保留798藝術區的 社群行動展,比如東京藝術工程的《北京浮世繪》(2002),時態空間和思想手的《左手與右手》(2003)等。這些展覽帶動了798藝術區早期的社會影 響。2003年,798藝術區面臨被拆遷的危機,一些藝術家自發的組織了配合向社會呼籲保護藝術區的展覽《再造798》。這個展覽成為了關於798自身成長的社群行動的一部分。

"先鋒藝術"是指798藝術區形成十年來的先鋒性、實驗性的當代藝術展。先鋒性的藝術展是798藝術區展覽生産的主要部分,尤其在2005— 2009年,798藝術區一度被譽為前衛性的當代藝術中心,將798視為先鋒藝術的發生地。這一單元主要以國內的先鋒藝術的展覽為主,由藝術家或管委會創 辦的798藝術節、798雙年展,以及在各機構發生的先鋒藝術的群展和個展,包括思想手的"語言/寓言"(2005)、尤倫斯的"85新潮:一次當代藝術 運動"、朱其策劃的"社群:首屆北京798雙年展"(2009),長征空間的"胡志明小道"(2011)等,以及張桓、顧德新、方力鈞、徐勇、隋建國、王魯炎等人的實驗性個展。

"國際化"是指過去十年在798藝術區展示過的國際性的展覽。798藝術區入駐了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挪威、日本、泰國、南韓、朝鮮、 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等十多個國家以及台灣、香港地區的畫廊,不僅這些國際性或海外的畫廊,而且眾多的國內畫廊在過去十年策劃了大量的國際展覽。不少國際知 名藝術家的作品在798展出,包括德國新表現主義代表伊門道夫,美國波普藝術代表安迪·沃霍爾,精神分析繪畫大師佛洛伊德、日本的宮島達男、南韓的女藝術 家金守子、中國旅法藝術家陳箴等。一些國家性的大型展覽也引進798,比如程昕東空間的"古巴先鋒藝術展"(2010),唐人藝術中心的"第11小時:印 度當代藝術"(2010)。

"多元共生"是指除先鋒藝術以外多元性的藝術展覽。在先鋒性的當代藝術和國際藝術的影響下,798藝術區的展覽逐漸多元化。除了當代藝術,一些 大師的回顧展、學院派的展覽、傳統派的雕塑繪畫展、歷史攝影展以及藝術設計展,構成了一幅展覽的多元圖景。如百雅軒的"張光宇藝術回顧展"(2012)、 百年印象的"翁乃強:回放攝影展"(2006)。

798蛻變儼然社會發展的縮影

如同中國的成長一樣,798藝術區的劇變是一種缺陷性增長的蛻變。隨著當代藝術和藝術區的商業化,以及房租的暴漲,大量的藝術家工作室、實驗藝術空間、學術書店和非盈利機構撤出藝術區,798藝術區早期大量的前衛實驗的展覽風光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氾濫的商業化展覽。大量的禮品和藝術設計店、酒吧 咖啡館、飯店悄然出現在畫廊、美術館的四週。

這一切並不能否認798藝術區獨一無二的自發的變革動力。798藝術區有200家畫廊及藝術機構,大都是2005年入駐。如果每個空間一年做6 個展覽,在過去十年至少生産了五千個展覽。每個展覽如果花二萬元,五千個展覽就是近二個億。如果算上房租、裝修、人員工資、每個藝術家的創作經費,798 的十年展覽至少花費10億人民幣。這都是仰賴我們並不滿意的中國式市場經濟提供的資本支援。

798藝術區還可看作一個實驗性的社會模式,即市場經濟和改革文化給當代藝術以更多的社會空間、活力和自主性,國家、資本和民間三方以市場經濟 和文化協商的方式形成了以社群主義為紐帶的社會模式,在改革文化包容下的先鋒、商業和市民社會的多元化的國際社區。但在消費主義和國進民退的擠壓下,先鋒文化也不可避免地走向階段性的衰微。

藝術展覽是當代藝術的創作、批評和商業的中心環節,798藝術區的主體是展覽的文化生産。毫無疑問,沒有數以千計的展覽的策劃和角逐,也就沒有 近十年798藝術區的活力和來自各地的川流不息的參觀者。在改革三十年的最後十年,798藝術區示範了一種相對自由的並具有先鋒價值的文化拉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模式,這曾是八十年代改革的文化和經濟的平衡主義的發展模式。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