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道中國當代油畫名家精品展開幕

時間:2012-09-11 09:59:24 | 來源:藝術中國

展評>

開幕式現場

文/丁亞雷

這裡的“精神現象”借用了哲學中的概念。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用這組概念表示“意識”與“對象”的關係,他把歷史和生活的全部多樣性歸納為“意識”對“對象”關係,於是,他的《精神現象學》所要確立和解決的,便是一門關於“精神實象”的科學。簡單説來,無論世界歷史和社會生活呈現出怎樣的複雜和多樣,總是表現為一種“意識”對“對象”的“精神實象”。作為黑格爾理解的高級精神活動的藝術,不外此列。這就為我們以此概念來觀照我們的這次展覽,提供了視看基礎與闡釋可能。

展覽現場

從上述視角出發,我們會看到,藝術的歷史除了可以作為一部風格史之外,它還更深刻的表現為一部人類的精神史。共同時代精神籠罩下的藝術家,無論他們的風格如何多樣、如何不同,他都不可避免的要在作品中反應或揭示這種時代精神,這種反應和揭示也因而會呈現出超越一般藝術風格史的內在價值。這一價值正是“精神•現象2012”展所力圖要追求的。

展覽現場

參加本次展覽的9位藝術家全都是當代中國最為優秀和嚴肅的藝術家。他們成長背景不同、生活經驗不同,對藝術語言的理解和把握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如果單從風格上看,他們每個人的作品都有一種與眾不同的面貌,也呈現出完全屬於個人化的氣質特點。可以説,正是出於這種風格特點上的差異性,他們才被中國當代藝術界所肯定和認知。純熟的技法和精美的畫面自然是這些作品能夠吸引和打動我們的地方,但它們之所以並置於此,並不是出於這個原因。作品的畫面固然精彩,但我們越過它更深刻地發現了作品背後所隱藏的對時代精神價值的共同追求,正是站在這一點上,他們才在各自不同的嚴肅創作中超越了對藝術風格的認知藩籬,有了書寫一部超越風格史的藝術精神史的共同理想。

展覽現場

總體看,參展的所有作品儘管也有略帶表現性(expressive)的語言,但大部分是以寫實(representative)為主,這樣的遴選或許是和我們對“實象”的理解有關。畢竟,在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出現之前,赫爾德在1767年就曾經指出,“現象不外是可見的美”,對“可見美”的視看是最藝術和最哲學的官能,並且,他還認為,視看“這個官能是可以通過最細緻的練習、推論、比較而得到改進和校正的……因此只有在這意義下我們才會有一個正確的美和真的現象學。”(《精神現象學》譯序)這些話對於我們理解的“精神現象”是有所啟示的。換句話説,“實象”是我們這次展覽走向“精神現象”的重要前提。

在“精神實象”的前提下,對作品題材多樣化的包容性成為一種可能。人體、風景、敘事性作品等等,充分展示了創作者內心世界各自的精神實象。但必須要指出的是,無論是人體、風景或敘事性等何種題材的作品,在這裡都是被放在從“對象”到“意識”的“精神現象”框架內的。他們題材(對象)上的差異讓渡給了“意識”的不同層面。如前所述,在展覽中,我們不是按照風格來編排作品,當然也不是根據某種和藝術本身毫無關係的尊卑長幼、姓氏筆畫等順序來羅列作品。我們在這裡刻意的倣照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對精神的不同環節的劃分,將展覽中的所有作品根據我們的需要,進行了有意的重組。展覽中的所有作品被分成了三個部分,分別表明瞭意識對個體自我的確證、意識對對象世界的建構和意識對人類文化的塑造的意圖。在廣義的使用上,這裡的意識等同於精神。或許,這算是對黑格爾的致敬吧,當然,它也許更表明瞭這些藝術家的內心深處對充滿戾氣的當下社會的一種反思,和對日益遠離的精神世界和道德美感的一種嚮往。

不妨將“精神•現象2012”看作是一次完全的嘗試。究竟這些在造型、題材和形式等風格語言上並不完全相同的作品,在美麗道相同的場域和空間中,會不會實現對風格語言的超越,會不會呈現出一種完全契合的“精神實象”,這可能就需要觀眾通過自己的眼睛和內心來切身的體味了。

展覽現場

美麗道藝術中心外景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