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都説你砸錯了”中國鑒寶節目觀察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9-07 16:15:03 | 文章來源: 南方週末

鄭和的熱水瓶?

“《尋寶》和《鑒寶》沒有任何關係”。兩個節目一個前腳停播,一個後腳開播,《尋寶》製片人張國英總得向人解釋。2008年他著手策劃《尋寶》,節目一個也沒看:“中央臺不會學地方檯的東西,我們只學人家原創的精神。”

張國英做《尋寶》的初衷是“到府服務”:“你不可能讓藏家都揣著寶貝到北京來,瓷器啊、書畫啊,都挺嬌氣的。”

“到府服務”的前提是政府邀請。“我們只和政府部門合作。”張國英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到府”以後,當地文化部門會幫助這檔國家電視臺的節目做好宣傳組織工作:“海選成千上萬人,沒有政府組織根本做不了。”每期節目結束時,為當地“最具文化價值藏品”頒獎的,也往往是地方政府最高領導——這也是地方檯學不了的。

排隊等“到府”的地方很多。《尋寶》的節目計劃,已經排到了2013年4月。

安佳瑤覺得《尋寶》也“不見得乾淨”。一些地方文化機構的朋友曾經告訴他,有的地方會直接把博物館裏的東西拿出來,找個人拿到節目裏去“鑒寶”,以“展示當地文化”。

“安佳瑤説的是淮北的老丁。”張國英覺得這不是個問題,他在淮北錄節目的時候認識老丁。老丁早年在隋唐大運河的老河段裏挖出了不少老東西,捐了一些,剩下的,自己蓋了座博物館放著。“雖然國家給他了一些補助,也給了一些限制,比如哪些東西要登記在冊,不許隨便賣,但説一千道一萬那是人家的私人財産,當然可以拿出來展示一下。”

張國英覺得《尋寶》最大的“原創”,是讓大量“贗品”上了節目。他要用“贗品”提醒藏家“投資需謹慎”。

《尋寶》每到一處,先做海選。臺裏帶去的七八位鑒定專家,加上當地專家,會給所有持寶人免費鑒真偽。同時記下可以上節目的“民間國寶”和贗品。也挑人。表演欲強、能言善辯、和專家爭論不休的,往往就能上節目。

在晉江尋寶時,藏友林良歡拿著一個“明成祖內閣司禮太監”(鄭和)用過的“青花熱水瓶”,一直不服專家“現代工藝品”的鑒定。在場的四個專家都被逗樂了。陶瓷鑒定家余光仁跟他解釋:“現代人稱過去人是太監,過去人可不叫自己太監。”

錄製前,十幾位專家會對藏品再會診一次,確定意見統一了,才能上節目。真碰上“民間國寶”,專家給價前,節目組會先放一個短片,介紹這類東西這幾年在拍賣市場上的表現,以證明“估價有據”。

張國英一度認為河南衛視的《華豫之門》借鑒了《尋寶》。

事實上,《尋寶》是2009年正式播出的,而此前幾年《華豫之門》就有了今天的模樣:到河南省各地尋找民間藏品,一期節目裏鑒定十幾件,最後把最有價值的六件寶貝請上“珍寶臺”。

和其他節目不同,《華豫之門》有個獨立的市場觀察團。三位觀察團成員是“市場經驗豐富的行家”或拍賣公司顧問,根據歷年拍賣比價和古玩城藏品交流行情為藏品估價。“市場是藏友很關心的一個方面。與其回避,不如正確分析引導。”《華豫之門》製片人時春利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有個小女孩曾經抱著一個存錢罐上來。時春利説:“這也是收藏百態,還有些人可能抱著一夜暴富的心理,用博彩的方式買藏品。”

最近節目中一位著名的持寶人,是個漂亮的姑娘。姑娘自信滿滿地帶來一個自認為貨真價實的“玉翡翠”,理由是“乾爹送的”,姑娘在節目裏説“乾爹”是房地産公司的老闆,而自己平時“什麼都不用做”。戲劇化的是,專家當場鑒定:這是個贗品。

這期節目被廣為傳播,姑娘還被“人肉搜索”出來,她不掩飾地在節目播出幾天后發微網志説,上節目只是去當演員。節目組當時有人公開回應:“網路上誰都可以瞎説。”但對大部分觀眾來説,他們更樂意看到和傳播“鄭和熱水瓶”、“乾爹玉翡翠”、“王剛砸錯了”這樣的熱鬧。

不得不砸

有人爆料,《天下收藏》曾找他拿著別人的東西上節目。

“贗品多,總不能讓大家全看假的吧。”韓勇覺得這是個誤會,“在玩真貨的圈子裏,我們有些資源,會動員一些藏家來參加這節目。有些藏家不願意出面,但是願意把東西拿來讓大家研究研究,那我們也會找他的親戚、朋友,或者別的藏家,拿東西上來。”

《天下收藏》的主題也是“辨真假”,一期上三件。

最早打動韓勇的思路是“真理越辯越明”。“辯”字後來成了這檔節目的主體風格:三個明星帶著自己的方隊,各執一詞猜臺上持寶人帶來寶貝的真假——儘管很多時候,“辯寶”只是明星們之間“很不專業”的插科打諢。

主體形式有了,還欠點火候:怎麼能傳遞“去偽存真”?王剛提出“砸寶”:直接把鑒定為贗品的東西銷毀。

“您覺得撿漏了,故宮那兒有一件,我這兒居然也有一件的時候,能想到王剛‘咣當’這一下嗎?”王剛説,“等於給您提個醒,這個冤枉錢花不得。”

起先節目組也考慮,贗品不砸,封存起來回頭辦個展覽。“想想不行,人家要覺得你把真的説成假的,弄自己那兒去了呢?當場擊碎也是避嫌。”

最後確定的“砸寶”流程是:持寶人和《天下收藏》簽一份“生死文書”,裏面説好,你簽了字,東西是真的節目組給你發獎牌,是假的就得砸了。砸寶前,王剛會拿著“護寶錘”再三問:“文書籤了吧?現在退出還來得及”。不退,可能就真砸了。砸錯了怎麼辦?“文書”裏沒説。有人拿了個元青花玉壺春瓶,“當時説好像收的時候是18萬。”王剛回憶。一錘子下去,瓶碎了。王剛看見藏寶人滿臉錯愕,撿了撿瓷片,很沮喪。

東西是一個叫呂獻珍的藏家的。當時他的朋友向他借了瓶子去錄節目,去的時候還帶了國家博物館的鑒定證書。姚政質疑王剛後,呂獻珍接受了媒體採訪:“買的時候58萬,現在在的話,也得上千萬了。”呂獻珍説他打算合適的時候,把瓶子碎片拿去牛津大學再做鑒定。

每期節目錄製,王剛拿著一個簡單的稿子,上面寫著幾個要點:嘉賓是誰、專家是誰。要是有時間,王剛也會看一眼東西:“這節目給我最大的收穫,就是能看很多真東西,還能看很多假東西。”

節目播出沒幾期,王剛再去古玩城溜達,有店家笑著問:“王先生,帶護寶錘來了嗎?手下留情啊。”王剛覺得,這至少讓民間收藏者知道了識真辨假的重要。

   上一頁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