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鑒寶節目專家頻頻看走眼:寧可説錯,不可猶豫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7-11 10:10:40 | 文章來源: 《新民晚報》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國家文物局對當前個別電視鑒寶類節目亂象的整治措施,連日來在收藏界、鑒定界博得不少認同聲。連一些參與鑒寶節目的專家都認為不能再這樣誤導下去了。

寧可説錯 不可猶豫

上海古陶瓷鑒定家高阿申幾年前曾是北京、湖南等鑒寶欄目的特聘專家,但最後他選擇了離開。“怪就怪我不敢大膽説,”高阿申回憶起當時的情形,“就説一隻明代瓷瓶吧,究竟是明嘉靖還是明萬曆的東西,我認為還需要商榷,但有專家就直接敢説是嘉靖,因為嘉靖比萬曆要早。還有就是估價上我比較保守,幾千元的東西我不説上萬,但有專家敢開口就三萬五萬。”

鑒定藝術品和文物真偽是需要嚴謹而科學的態度和方法的,雖然有的藝術品可一眼判斷真偽,即業內人士所謂的“大開門”,但有相當多個案或高倣的文物,不是這麼簡單可以現場就判斷真偽或斷代的。偏偏那些善於作秀、勇於斷言的專家更討好並不懂得鑒定的鑒寶節目製片人和外行的觀眾們。

許多業界名望極高的權威專家都承認,他們也有看不懂的,也有許多是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慢慢琢磨的,甚至有些至今不能下判斷的。但是,在有些報道的誤導下,那些善於迅速判斷真偽並定價的專家,往往會被認為更厲害。這種現象在鑒寶節目中變本加厲。於是個別專傢俬下説,寧可説錯,不可猶豫。

以這樣草率的態度來鑒定,以至於鑒寶節目中專家看走眼的笑話頻頻發生。如齊白石、吳作人等名家書畫均曾被認假成真。紅山文化玉器、清代紫砂壺、秘色瓷等“幺蛾子”被專家一“眼”成“真”。

胡估亂説 害慘百姓

經常在電視鑒寶節目中露臉的鑒定家王立軍早就對鑒寶節目的亂相看不下去,曾在部落格上撰文抨擊:“我國藝術品市場的混亂局面,是與一些電視節目有關聯的!”

他説,某些電視臺起用了一些已經聲名狼藉的偽專家,這些專家大多為文博系統退休人員,少數來自民間。這些偽專家,十多年來幾乎每天都在把真的説成假的,把假的説成真的(大多是把假的説成真的),價格也估得離譜,害慘了不少老百姓。某省電視臺的一檔鑒寶類節目,用的大都是一些已經害人不淺的偽(老)專家,被他們盛讚的都是號稱價值千萬元以上的“國寶”大假貨。有關部門多次向電視臺指出,電視臺就是不聽,因為電視臺欄目組與這批專家的代理單位簽了協議,拿了人家的錢。某省的一個電視節目,起初還可以,後來居然發展到在某市專門賣假貨。有一家電視臺,本來有一個專家組,每件藏品的真假和價格必須經過專家組的討論才能登臺,現在專家組也沒有了,每個專家各自為政,互做老好人,上了不少贗品,價格也胡估亂説。更有甚者,一些藏家為了推出自己的藏品,不惜花重金買通專家,指望上了電視之後能賣個好價錢。有的專家只認錢,不認貨,錢一進口袋,眼睛就變瞎了,使得假貨頻上電視。還有個別專家剛到電視臺沒兩天,就四處打電話給搞收藏的朋友,問他們的藏品要不要上電視?好像電視臺是他出錢開的。

整頓節目 迫在眉睫

王立軍認為,電視節目,關鍵在專家,專家用對了,節目自然會健康發展。如果把那些人品很壞,眼光極差,能説會道,又會溜須拍馬的專家引上臺,不僅僅是對電視媒體的褻瀆,也是對廣大群眾的極不負責任!編導們如果想了解專家的好壞,方法很簡單:不要去找領導,因為領導不是鑒定專家;要去找古玩城裏真正的行家和收真品的藏家,他們都是經過市場千錘百煉打造出來的,不僅能看懂貨,也能看懂人。千萬不能去找那些做假貨的、賣假貨的和收假貨的人,如果找到他們,他們也能幫你提出不少“專家”的名單,因為他們手中的“國寶”都是這些“專家”鑒定過的,這些“專家”是他們藏品的保護神!“鑒寶類的電視節目必須進行整肅,這是時代進步的必須,也是收藏界廣大藏友的強烈要求!”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