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乾隆時代被迫“獻納” 為收藏書畫抄家罰沒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9-04 10:28:44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對中國書畫貢獻當屬第二位的清高宗弘歷乾隆皇帝,這位滿族皇帝對漢文化尤其喜愛,對書畫的佔有欲極強。在其祖康熙時代就以罰沒方式,收繳索額圖、明珠藏品;其父雍正抄年羹堯家,得到大批珍貴書畫。乾隆通過訪求、抄家罰沒、捐獻納貢、諭旨洽購等諸多方式,大批歷代流傳書畫名跡,被悉數網羅入藏宮中。宋犖的書畫收藏,歷經兩代相傳蔚為可觀,到了乾隆時代被迫“獻納”進入內府。安岐父子收藏品質最高,經過沈德潛“斡旋”,不得已“價購”入宮。精明絕頂的高士奇,玩弄康熙進獻假畫,被康熙孫子乾隆將之書畫一網打盡,充入內府庫房。馮銓、孫承澤、梁清標、張先山父子收藏,其後人也未能逃過一劫,最終被乾隆收入內府。蘇州的古董商歸希之、鹽商江孟明、陳以謂等人,難逃一道聖旨的勒索,盡被羅至宮中,這是書畫收藏的第三高峰。

乾隆的兒子嘉慶皇帝,極力傚法其父愛好書畫收藏,大肆訪求,可惜民間已難求名跡珍品。得知畢沅、畢瀧兄弟收藏豐盛,於是就給畢沅兄弟羅織罪名,將其抄家,著名的《清明上河圖》等宋元名跡就此入宮。

經過四代的努力,清宮所積累的書畫名跡盛極一時,間接對書畫保護起到重大意義。不過這其中卻有不少贗品,乾隆與嘉慶在某些書畫鑒定上剛愎自用,錯定不少書畫作品,也成為千古笑談。相比《宣和畫譜》、《宣和書譜》、《宣和睿覽冊》近萬件收藏,《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已屬難能可貴,民間收藏幾乎被一網打盡。

中國書畫收藏史上,北宋徽宗皇帝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對書畫的貢獻當屬第一位,他不僅熱愛丹青,還致力於書畫家的教育事業。畫院的畫家遴選,都是由徽宗親自出題考試;畫院的學生也是由他親自教導,如王希孟就是在徽宗輔導下繪製《千里江山圖》卷(北京故宮收藏)。徽宗親自繪製一些作品,至今流傳於世,如《池塘晚秋圖》卷、《五色鸚鵡圖》軸等,也有一些代筆之作如《聽琴圖》軸、《瑞鶴圖》卷等。

中國書法史上第一部論述書法和收藏的著作《宣和書譜》,也是第一次由官方組織完成的,于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夏秋之間出版。《宣和書譜》的姊妹篇《宣和畫譜》是繪畫方面的著作。宋徽宗時代,內府收藏日趨豐富,就將宮中所收藏的歷代畫家的作品、目錄編撰成《宣和畫譜》,從魏晉至北宋畫家231人,作品總計6396件,其中有一些作品只是記錄而無實物。此書是一部繪畫著錄方面的重要典籍,也是一部傳記體的繪畫通史。

徽宗趙佶被後人稱為“丹青皇帝”,不僅是書畫大家,更是收藏大家。前面提到《宣和書譜》、《宣和畫譜》,是徽宗將內府所藏及前人所記載的書畫,編撰成書的著作。徽宗還將院畫畫家的作品,編輯成《宣和睿覽冊》,累至千件。總的書畫收藏件數,應在萬件左右,是歷代收藏之最。

徽宗與乾隆兩位皇帝,都是中國書畫史上貢獻很大的人物,將書畫家攬至宮中畫院,並將書畫收藏編制著作文獻,對畫院的建設、畫家們的繪畫格式,都親自下旨指示,他們二人對書畫的垂青超越任何一位帝王。所不同的是徽宗是亡國之君。

乾隆在熱愛書畫藝術的同時,勤政治國不敢偷得片刻閒。上面所述的乾隆文治武功可以稱得上是豐功偉績,無論在文化上、軍事上、經濟上都領先於當時的世界各國。由於時代的不同,在收藏方面屈居徽宗之下,實屬無奈。

今天世界各地博物館關於中國書畫的鎮館之寶,大多經過乾隆收藏的,如北京故宮“三希堂”的米芾臨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珣《伯遠帖》、展子虔款的《遊春圖》等;台北故宮鎮館三寶:范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和李唐《萬壑松風圖》,以及下真跡一等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等;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郭熙《樹色平遠圖》、燕文貴《夏山圖》、黃庭堅《草書廉頗藺相如列傳》卷、米芾《吳江舟中詩》卷;波士頓美術館宋徽宗《五色鸚鵡圖》卷、趙令穰《湖莊清夏圖》卷等;日本京都有鄰博物館黃庭堅書李白詩《憶舊遊詩》卷、王庭筠《幽竹枯槎圖》卷等。這正是乾隆收藏最好的證明。2002年上海博物館舉辦“七十二件晉唐宋元書畫國寶展”,其中大部分是經過乾隆收藏的,這是對乾隆收藏書畫品質予以肯定的重要標誌。而現今拍賣場上被熱捧的拍品,又有哪家博物館會垂青呢?即使北京故宮十年來接受十一位書畫家捐贈的五十五幅作品,所定級別皆為“級外品”,這難道還不清楚嗎?

在評判乾隆的過失方面,尤其是大興“文字獄”,的確造成大批冤案,使不少傳世文化典籍絕跡於世,一定程度上摧殘了文化發展。“文字獄”還使大批知識分子遭受滅門之禍,朝野上下言路從此閉塞,觸目驚心!在乾隆晚年,馬噶爾尼出使清王朝,帶來了西方的文明星火,乾隆出於統治的需要,拒絕接受西方先進的碩果,採取了“閉關鎖國”政策,致使中國社會沒有趕上工業革命的快車。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