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香港新文化地標定位:西九龍文娛藝術區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7-19 12:56:10 | 文章來源: FT

香港西九龍文娛藝術區(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WKCD)雖説出師不利,但如今這個全球最為雄心勃勃的文化項目重新迸發出活力,其宏偉計劃就是在這座亞洲最繁忙的城邦式城市的港口旁興建17座藝術與文化場館,進展雖説算不上很順利,也算漸趨步上正軌。

各路建築精英展開角逐,設計文娛藝術區首幢建築西區中國戲曲中心(Xiqu Chinese opera venue)。不久前還舉行了一場中國當代藝術的大型捐贈活動,這些作品屆時將成為文娛藝術區M+視覺文化博物館(計劃2017年開館)的珍貴館藏。

耗資216億港幣(約18億英鎊)的西九龍文娛藝術區項目引發了普通市民的質疑,他們似乎對大型文化設施都是持歡迎態度。當前都在談論全球陷入與走出衰退以及需要勒緊褲帶過日子之際,倡導精品藝術與文化啟蒙顯得有些不合時宜,屬於禁忌話題。但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 最終推出的總體規劃美侖美奐,已經超出概念醞釀階段。

要説圍繞整個規劃的設計理念出現轉捩點,或許正好在時間上偶合了一年前委任邁克爾•林奇(Michael Lynch)為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行政總裁。“我的工作一直只是圍繞水來做文章!”他對我説,興奮之情溢於言表,來香港之前,他成功主持過倫敦南岸藝術中心(London’s Southbank Centre)及雪梨歌劇院(Sydney Opera House)的工作。

“從某種意義上説,他們是在剽竊本人以前的成功經驗,”他以詼諧的語調評論自己服務的新東家特區政府。在前巴比肯中心(Barbican centre)藝術總監謝卓飛(Graham Sheffield)突然挂印而去後,這位和藹可親的澳洲人接過帥印,他對藝術與臨水勝景之關係了然於心。

但他也首次公開承認:造就氣勢恢弘的文化藝術中心,遠非泛泛舟楫與構勒建築草圖那樣簡單,他高度評價中國當代藝術作品藏家、瑞士人烏利•希克(Uli Sigg)捐贈1400多件作品的善舉,稱這是把西九龍文娛藝術區建成世界水準藝術中心“極其重要的一步”。希克收藏了約350藝術家的作品,蘇富比(Sotheby’s)對這批藏品的市場估價高達13億港幣。

M+博物館的行政總裁、倫敦泰特現代藝術博物館(Tate Modern)前創始董事李立偉(Lars Nittve)説自己聽到這個天大的好消息時,“不能自已”。“這是一份大禮,對我來説恍如做夢一般,”他説。“接手工作以來,我一直絞盡腦汁在思量該如何從零開始為博物館蒐羅藏品。但縱觀全球所有的博物館,一開始幾乎都是靠三四次大型捐贈才得以立足。

“許多藏家喜歡把自己的藏品捐贈給國家博物館。我的職責就是努力説服他們擬建博物館也是理想的藏品安放地。烏利•希克對我們充分信任。”

希克是瑞士媒體公司Ringier的董事會副主席,一直表示希望自己的藏品能回到中國,並稱自己的這段收藏經歷就像“一段無與倫比的旅程,最上乘的作品就是與眾多中國藝術家交流互動的結果。”

他的藏品以創作于1979到1989年的早期作品著稱於世,這是中國當代藝術空前發展的第一個黃金10年。許多作品由於藏家與機構缺少興趣而未能存世,然而它們如今卻受到各路藏家的熱捧,他們對當代中國藝術家興趣日濃。

“許多情況下,我所收藏的是囊括整個藝術發展史的藝術家,”李立偉這樣評價中國第一代藝術家。“他們經歷了立體派與超現實主義等重大藝術形式,繼而成功實現超越。其中,強調藝術形象能以不同方式傳遞內涵的波普藝術(Pop art)與馬賽爾•杜尚(Marcel Duchamp)對藝術概念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為藏家,希克一開始就對中國藝術産生了濃厚興趣,他把它視為了解中國迅猛發展的窗口。1979年,他第一次來到中國,並著手開始收藏,但他花了10多年時間才真正了解了中國當代藝術發展史的脈絡,並意識到自己正是其孕育發展的見證者。

“他的捐贈意味著我們能夠講清楚中國當代藝術誕生的來龍去脈,屆時我們將擁有最權威的藏品,這與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介紹早期現代主義如何産生的前世今生大同小異。”

李立偉説希克的珍藏屆時會成為館藏珍品,M+博物館擁有雄心勃勃的計劃,它的開館將給重新思索如何在博物館展出藝術提供了一個絕佳機會。“西方藝術史與博物館實際存在的歷史很短,東西方品鑒畫作的傳統各不相同。比如説,中國的水墨藝術只以卷軸方式呈現,從來不挂于墻上欣賞。我們就想利用一定的自由度來重新思索畫作展出的方式,這是個未知領域。”他設想屆時博物館80%的藏品會來自亞洲,其中一半來自中國大陸與香港。他説這並非出於狹隘的鄉土觀念。

“這是從不同於巴黎與紐約的亞洲視角了解藝術世界的好機會。”

李立偉以泰特現代藝術博物館的初創作為參照,來説明希克這批贈品的巨大作用,當時泰特現代藝術博物館正好在時間上偶合了英國當代藝術的迅猛崛起。“在某些方面,此時的情形讓我想起了上世紀90年代的倫敦,當時英國當代藝術還處於相當低的文化層級,隨後出現了一批充滿自信與霸氣十足的藝術家,他們成功實現了藝術突破,逐漸成為享譽世界的藝術家。”

他指的是英國青年藝術家(Young British Artists)那一代人,他們突然之間把藝術推到了媒體面前,成為其關注焦點。“他們所採用的策略前所未見。”眾目睽睽激起了各路藏家的興趣,從而為過去15年英國藝術市場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西九龍文娛藝術區建成後,還會成為香港新的文化標誌。自英國1997年把香港交還中國以來,香港的地位一直忐忑不定,此舉意味著全球目光一直緊密關注著此地的藝術家。

“港人與香港藝術家的參政意識很強,”李立偉説。“並非他們覺得必須為中國大陸不可為之事,但他們無論是參政還是形式上都希望立爭上游。”

他強調説與其他大型文化項目公然促進旅遊不同的是,西九龍文娛藝術區優先服務香港市民,其服務宗旨赫然挂在文娛藝術區的網站上。其中最為優先的服務宗旨是:“支援與鼓勵藝術表現及創作自由”;第十四項、也是最後一項宗旨是:“鞏固香港旅遊目的地的地位”。

“香港公眾服務風氣甚濃。特區政府從未説過文娛藝術區屬於旅遊項目,它服務於在港生活及工作者。他們做出不創建古根海姆式的博物館(Guggenheim museum)的戰略決策,這是明顯帶有香港特色的博物館。”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