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差別”當代藝術展于2012年6月30日在朝陽區草場地荔空間舉辦。參展藝術家有:陳瓊、叢瓴萁、大貓、馮琳、耿雪、何情、梁玥、林玉燕、齊麗穎、沈曄、宋佳茵、孫芙蓉、王戈、文芳、許靜宇、楊光南、張妮。
顧振清
在座的藝術家
在座的藝術家
全球經濟增長及其危機的連軸轉現象正在引發人類社會一系列新的文化問題。與此相伴,藝術家則在不斷跳出性差別、國家差別、文化差別的界限和遊戲規則,站在一個更基本、更個體,同時又是更普遍、更整體的人性化角度來審視世界。在與自然的博弈或者嘗試相處中,人類社會力量的兩極性迫使藝術家在探討人性和生命的課題時,拋開人類自我設定的種種分門別類、對立統一的條條框框。既然人類是一個共同的整體,藝術家所堅守的立場,更多的是人類的立場,而不是要麼男人或要麼女人的那種單一的、差異性的立場。“無差別” 的主題,就是普遍人性意義上探討人的共通性,但絕不擁抱人的同質化。
無差別的主題其實已經肯定了差別的現實存在。無論從生物性還是社會性的角度來看,兩性存在差異是無法忽略的客觀事實,社會情態造就的性別差異至今仍然難以抹滅,儘管此間的距離正在漸漸縮小。女權運動的高峰已然過去,女性的社會合法性已經得到了普遍的認同。女性在表達立場的同時已經不需要再聲嘶力竭地強調兩性的平等關係。
展覽作品
展覽作品
展覽現場
反觀中國當代藝術的演進史,在某一段特定的發展時期內,部分女性藝術家一度鍾情于形式感極強的女性主義,這種“過去式”的女性主義通常表現在三種類型的創作範疇中,第一種是“閨閣畫”,畫花卉、自畫像、美好的事物,這種形式源於深閨,過去足不出戶的富家小姐們常以此打發時光和寄託閒愁。第二種可稱為“盤絲大仙”,由過去做女紅髮展成對各種絲、麻等編織、纏繞材料的熱衷,創作中所借用的元素難以跳脫傳統女紅的邏輯,試圖傳達的個人情感也不外乎是兒女情長,這些都屬於以農業為根基的傳統社會的産物,拋開單純的審美因素,這種創作視野顯得局限和單一,難以適應當代藝術所期待的普世價值探索和宏大敘事觀念。第三種就是“暴露癖”式自白派,儘管人體所提供的值得探索和討論的可能性很多,女性的身體也因為有性的特質和獨特的文化語境,而附有不可回避的創作延伸性。但是過多、過頻使用自己的身體及其性特徵,難免呈現個體本色之後的一種蒼白無力的底色。與以上這三類創作形式的特性形成對比的是:當下中國許多活躍的女藝術家更多關注的是普遍的人性,不再局限于一種“第二性”的女性主義。
對“無差別”當代藝術展的參展藝術家而言,從藝術創作的開始,性別因素就不再強烈的束縛她們的心手。思維的開闊性已經躍出了世俗評價的藩籬,自我意識中女性身份的認定已經逐漸淡化。除此之外,她們還具有很多特質:清晰,下意識的敏銳;面對所有未知挑戰的能力,有藝術無極限發展的潛力而不局限于現有的題材;甚至是對負面的情緒和陰暗的物質都有洞察和很深刻的批判力。無差別是藝術家在創作上的一種思想。這種鮮活、自由的思想跨越所有形式界限和語言極限。“無差別”也是藝術家創作思想背後的一種精神。這種精神使各種現實差別不再成為局限和樊籬,反而成為藝術家在個人形式、語言上不斷自主創新、不斷演進變化的一種永恒誘惑。
展覽作品
展覽作品
行為藝術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