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美術:立足當代,推進傳承

時間:2012-05-18 14:07:17 | 來源:人民日報

展評>

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日前在國家博物館展出。這次展覽是對當代工藝美術創作的一次檢閱,充分展示出我國在傳統美術和傳統技藝傳承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為思考工藝美術的發展道路提供了一次契機。本版特約請相關專家從歷史發展、當代意識、未來傳承等不同角度聚焦,以期引起更多的關注。

檢閱成果,也檢視問題

呂品田

中國工藝美術是中華藝術的重要組成,也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初,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工藝美術為新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立下過汗馬功勞。8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中國現代工業體系的完善和強化,工藝美術行業不斷轉型轉制並形成以民營企業和個體作坊為主體的新格局。這種契合手工生産規律的格局變化,解放了工藝美術的生産力,促進了工藝美術創作的繁榮。廣大工藝美術家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開拓創新,創作了一大批反映時代精神、體現高端水準的精品力作,形成工藝美術領域百花齊放、欣欣向榮的生動局面。高度繁榮和快速發展的當代工藝美術現實,迫切需要一種制度性展覽,以期形成全面檢閱成果、及時總結經驗、大力表彰優秀的常態機制,推動和引領工藝美術持續健康地向前發展。舉辦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正緣自這種現實需要。

從參展作品來看,當代工藝美術創作呈現貼近時代生活的諸多變化,藝術面貌具有鮮明的時代感。由於工具的改進和現代技術的運用,當代工藝美術的工藝製作水準整體上有大幅度的提高,許多與工藝技術關係密切的表現形式明顯地得到了工具和技術的支援。在材料選擇方面,當代工藝美術也有了更大的空間,豐富的材料種類不僅增進了工藝美術形態的豐富性,也擴展了傳統技藝施展的空間。題材表現也在大幅度地拓展,許多當代社會生活現象和新生事物被工藝美術家所關注,成為工藝美術的表現對象,就習慣於傳統題材表現的工藝美術創作而言,這不能不説是個巨大的變化。另外,基於工具、材料和題材等方面的變化,當代工藝美術更以精湛的製作工藝、宏大的體量形制以及繽紛的形式元素的交融整合,呈現整體取向和風格面貌上的時代性變化。

在不斷加快的現代化進程中,在以規模求發展、以批量求效益、以科技求産能的現代市場經濟環境中,當代工藝美術創作不免受到干擾性的影響。以量取勝以致粗製濫造,重工輕藝以致一味堆砌,炫耀浮誇以致刻意求大,作風失范以致品格下滑,創新失度以致文脈紊亂……都是違背工藝美術創作規律的一些問題表現。通過本次展覽,我們既檢閱成果,同時也檢視問題,探討進一步激發工藝美術創造活力、提高工藝美術創作水準的途徑。

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是對近年來我國工藝美術創作成果的集中展示。它有助於廣大觀眾提高對工藝美術作為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獨特性和精粹性的認識,激發人們的保護意識,也有助於通過優秀作品所呈現的價值取向和藝術作風,對當代工藝美術創作起到一定的啟迪和引領,從而促進工藝美術的健康發展。

(作者係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助理)

 

創新需要制隨時變

邱春林

文化,作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它既是軟實力,也是硬實力。文化要大發展、大繁榮,當代工藝美術勢必也要迎來發展的高峰。如何衡量其發展水準?關鍵是看當今的作品是否具有這個時代獨特的創造性。

一個時代的獨特創造性一方面體現在工藝革新上,新工藝、新材料、新技巧當然是創新能力的具體體現;另一方面可能更重要,就是當代的作品要準確傳遞出這個時代的精神價值。優秀的工藝美術品既要傳播中華文化的主流價值取向,又要敏銳地涵容當代審美新風。墨守成規不是真正的繼承,一味追求新、奇、大,也不是真正的創新。我們要鼓勵廣大工藝美術工作者提高修養,深入生活,觸發激情,以新穎而動人的藝術形式,創作出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人民喜聞樂見的時代精品。

  即使是實用性較強的工藝美術品,也要努力突出這個時代獨特的創造性。今日之用有別於昨天之用,因為社會在變遷,生活方式在改變,人們的物質和文化需求日新月異,日用器皿的功能、形制甚至質地也要隨之變化。《天工開物》説得好,“制隨時變”,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工藝美術就是要緊跟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當代工藝美術要突出當代人的創造性。

(作者係中國藝術研究院工藝美術研究所副所長)

培育“第二代”刻不容緩

吳元新

兩年前,我承擔了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的《中國藍印花布傳承人調研》課題,在調研中,我發現原本遍佈全國各個鄉鎮的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如今技藝傳承人數已不足30人,且傳承人的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藍印花布技藝傳承已面臨瀕危的境地,培養傳承人的工作迫在眉睫。

“開展傳承活動、培養後繼人才”是非遺法規定的傳承人的首要義務,也是我們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職責所在。3年來,我利用收集藍印花布及承擔國家重點圖書《中國傳統民間印染技藝》調研的機會,走訪了山東、浙江、湖南、上海、貴州等地,就工藝美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産做了相關調研,採訪了百餘名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了解了傳承人的培養情況,老實説,情況不容樂觀。據調查,首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平均年齡已達69.7歲,面臨著最現實的傳承問題。傳承人的培養目前主要是子女傳承和徒弟傳承。很多項目由於學習的週期長、收益低、條件艱苦而少人問津,有一些則因為年齡、性別等特殊情況使得子女不適合從事祖輩技藝,傳承由此遭遇斷層。調查發現,目前技藝的傳承53%是以家族式的模式,47%是師徒傳承的模式。二代傳承人的平均年齡為32.4歲,所掌握的技藝水準參差不齊。

在調研中發現傳承的情況普遍存在如下的問題:一是各級文化機構對二代傳承人的培訓機制還不完善,偏重對國家非遺項目的申報,對於項目的保護、二代傳承人培養等問題沒有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二是部分非遺技藝的精髓不能得到持續完整的傳承。傳承人對其經過艱苦傳承下來的技藝有強烈的情感,有的傳承人教授徒弟技藝時,有所保留,未將最完整最關鍵的步驟傳授給徒弟。三是對技藝學習的進度沒有確定的安排。往往在二代傳承人還未學得技藝精髓時,老一輩的傳承人過世,口傳心授的過程不得不終止。四是部分二代傳承人對傳承目的和意義的認識不正確。他們憑自己的偏好和主觀判斷,急功近利,偏離了技藝傳承的核心,影響了原真性的保護和傳承。

 因此,構建切實的二代傳承人的培育機制迫在眉睫。首先,各級文化部門應針對性地做好青年工藝家的培訓工作,不斷提升年輕工藝家的綜合素質。其次,可以通過有效的激勵機制,對傳承做得較好的二代傳承人激勵褒獎,設立年輕工藝家和傳承人的展覽、評比工作,建立中青年傳承人論壇機制等,以促進更多的二代傳承人迅速成長、成才。再次,要構建長效的發展機制。對學徒本身綜合素質、技藝水準、社會責任感等都要長期培養,定期培訓,這樣才能使項目得到持續的傳承。

當代工藝美術的發展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關鍵都在於以人為載體,因此傳承人的保護和培養至關重要。無論是哪種傳承模式,都要強化二代傳承人文化傳承的意識,重視二代傳承人的培育工作,才能使當代工藝美術的藝術水準得以提升。

(作者係中國工藝美術師)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