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張清智《中國·汶川·從悲壯走向豪邁》大型國畫展在成都開幕。在畫展上,市民欣賞到由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華僑畫院院長張清智創作的兩幅百米國畫長卷——《2008·中國汶川》《2011·中國新汶川》。這兩幅畫作多層面、多視角、全景式地再現了汶川地震發生、救援到重建的全過程。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張清智作為一名畫家迅速從北京奔赴災區,親身見證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他冒著余震和山石塌方的危險,奔波在北川、茂縣、綿竹、綿陽、唐家山等重災區,用畫筆記下了人民子弟兵以及社會各界展開生死大營救的感人場面。
回憶起當時的創作過程,張清智告訴記者,從地震災區返回北京後,他立刻投入到創作中。當時,因畫室太小無法揮毫潑墨進行大畫創作,他就想出一個辦法,一次把數張八尺宣紙連接在一起,固定在畫室的墻壁上,然後憑著記憶在宣紙上一次性成稿。
25天后,一幅高2米、長120米的巨幅國畫《2008·中國汶川》再現了中國人民萬眾一心、共禦天災的恢宏場面。站在長卷前,猶如置身山崩地裂、家破人亡的災難現場,在無比悲愴焦急的同時,迸發出激昂奮進的力量——中國人民是震不垮、壓不倒、摧不毀的!
2011年,四川地震災後重建任務完成之際,張清智再次深入災區寫生,創作了《2011·中國新汶川》百米長卷,謳歌了四川災區人民從悲壯走向豪邁,加快建設災後美好新家園,取得災後重建重大勝利的偉績。在張清智的筆下,人們記憶中山河破碎的殘酷景象變成了碧綠的青山、漂亮的民居、堅固的學校、整潔的村莊……
“這些奇跡的創造是靠民族精神、社會的凝聚力和強大的國力作為支撐的。作為一個藝術家,我有責任用手中的畫筆來訴説內心的感動,記錄下這段重大的民族歷史。”張清智説。
本次展覽由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中國美術家協會、四川省文化廳聯合主辦,于5月2日至10日在四川博物院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