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暨南大學藝術學院舉行的第一期“廣東藝術家沙龍”上,就“書法創作與人文精神”這一主題,文藝界、書法界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從嶺南書法史看,書法名家往往都重人品、重學問,而當前書法界有越來越以展覽犧牲內涵的傾向,對此專家們都認為“展覽不是評價一個地區書法水準的重要標準”,當要考慮如何去迎合展覽獲獎規則時,實則是書法的悲哀。
提及廣東書壇,人們總會想起陳白沙、李文田、康有為、秦萼生、麥華三等這樣一些廣東書法名家。但近10多年來,廣東書壇被認為落後了。中國傳統書畫往往是基於文人間相互欣賞、彼此贈送把玩而創作,現如今,書畫創作卻漸漸演變成“為了展覽而做”的局面。
暨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書法研究所副所長陳志平認為:“當代書法正走向一個誤區現在流行展覽型的書法,注重視覺效果,卻以犧牲內涵為代價。”“書法不僅是漢字的藝術,還是漢文學的藝術,一個好的書法家在字、文、道三個層面缺一不可。我們欣賞書法不單是用感官去看,還應該沉浸到裏面去,才能對一個作品有真正的認識。”陳志平強調。
廣東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廣州市美協主席張桂光也深有感觸,“廣東歷史上有名的大書法家都不是專門的書畫家,他們在各方面都很有學問,並不是一個專門的工匠。”
暨南大學教授、書法研究所所長曹寶林發現,不少學生不是在寫書法,而是在做書法,“他們幾乎是積點成字,或者弄好了框架在篆刻,這恰恰是違反書法自由抒情本質的,這是教育方法方面的問題。”
作者:周豫 曾美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