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故宮博物館書畫的收藏與展覽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3-22 09:39:23 | 文章來源: 中奢網

武英殿(現為故宮藏曆代書畫展展館)所展出的無一不是歷代精品,然而大多數時候卻遊人稀少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靳尚誼關於故宮藏畫資源整合的提議,又讓故宮的書畫藏品成為新的話題。日前,本報記者就故宮書畫的收藏、研究和展覽等走訪了故宮博物院相關負責人。

書畫藏品近16萬件

以“博物院”之名面世已有近90年曆史的故宮,首先讓人想到還是紅墻黃瓦與皇家生活,書畫藝術在這座精美絕倫的建築群裏似乎僅僅是種點綴。然而,設若缺少了包括書畫在內的豐富藏品,故宮博物院也就難稱其為“博”了。

書畫收藏是故宮藏品的重中之重,以明清宮廷舊藏為主,盛極一時,蔚為大觀。由於戰亂等原因,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時,初步清點的宮內藏書畫數量不足7000件。1936年,國民政府為躲避日寇劫掠,將文物南遷。1948年,又將千余件繪畫精品運往台灣,其時北京故宮所藏書畫僅余5000余件,而元以前的繪畫作品則散失殆盡。新中國成立後,通過清查、整理、調撥、接收等各種方式,流散各地的繪畫珍品逐漸回歸故宮博物院。如今,閻立本《步輦圖》,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陸機、王羲之、歐陽詢等名家書法成為故宮鎮院之寶。據介紹,2009年徹底清查文物後,目前統計在冊的故宮書法、繪畫、碑帖藏品已達159580件。

故宮博物院新任院長單霽翔在兩會期間回應了關於故宮、國博資源整合的提議,表示將更多地從“保持故宮文物完整性”的角度考慮問題。他坦陳,故宮現在使用的很多設備建於上世紀90年代晚期,還沒達到恒溫、恒濕、燈光防紫外線的程度,“但調撥文物涉及的問題很多,故宮和國博的關係很好,我們有合作展覽的計劃,故宮也有更新設備的規劃。”

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鄭欣淼日前表示,這些書畫不只是一般的藝術品,還有與宮廷歷史文化有關的豐富內涵,和宮殿是不可分離的。“簡單説,不是一個所有權問題,而是它不可分割的整體性。”

藏在深宮人未識

據故宮博物院古書畫部主任傅紅展介紹,故宮的書畫藏品主要儲藏于院內的14個地庫中,地庫溫度維持在16攝氏度,濕度約55%。“1998年以前,書畫藏品在地面倉庫儲存時,由於溫濕度難保恒定,主要靠樟腦和一些草藥防護,展覽中也發現過蠹魚咬噬、作品受潮的現象。書畫藏品進入地庫後,沒有再發現這些現象。”

從1978年來到故宮算起,傅紅展已在此從事古書畫研究工作30餘年。藏在深宮人未識的,除了許多藝術作品和歷史資料外,還有很多默默從事文物保護、研究工作的故宮人。

故宮清代帝後書畫作品是近年來才受到重視的。據傅紅展介紹,皇帝每年外出,行宮等地都會張貼一些繪畫或書法作品進行裝飾,這些作品中不少未經裝裱而直接貼于墻上,特別是書法對聯常常更換,一般揭下後就送回紫禁城保存。故宮倉庫中長期存放的這些帝後作品和資料,作為文物得以保存,卻沒有按照文物標准予以定級。目前已整理2萬多件帝後作品,大多還沒有名稱,統稱“某某作品”“某某書法”。目前古書畫部正在對這些作品定名,並進行整理和研究,帝後書畫將對宮廷文化研究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前些年,伴隨著文物清點工作,故宮開始了《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的編纂工作。根據規劃,這一被譽為“紙上故宮”的浩大工程將包含500卷內容,書畫藝術則佔其中200卷。目前書畫部分只出版了9卷。

對於書畫藏品而言,另一項巨大工程是編目工作,即對每件藏品上的題跋、印章等進行登記整理。傅紅展説,台北故宮博物院擁有1萬多件書畫藏品,編目工作于1985年即告完成,而北京故宮博物院由於書畫藏品多、人手相對不足、設備掃描作品必要耗時等原因,編目工作無法加快,目前正在有序推進。

調閱、出借藏品程式嚴格

記者來到故宮採訪時,正趕上院內考核業務人員的實操能力。據稱,此次為故宮近年來規模最大、最集中的一次全員業務培訓,除筆試外,實操訓練以書畫和陶瓷兩類最具代表性的文物門類為主,所有業務人員利用標本、複製品進行操作練習。

傅紅展介紹,目前按照一級(甲乙)、二級(甲乙)和三級的標準給藏品定級,由於書畫藏品很脆弱,專業人員展閱、存放卷軸時都十分小心,需要按照嚴格的標準操作。無論是調閱、修復或者備展需要,從倉庫中提取作品都需要經過申請、相關部門會簽、院領導批復等幾道手續,許多工作也需要幾個部門共同完成,如修復一件作品就會涉及院辦公室、古書畫部、文物管理處、文保科技部等,而全部過程也會通過網路操作記錄,可以做到步步有跡可查。

許多地方博物館、紀念館會通過故宮網站上的目錄發現自己需要借展的藏品,向故宮博物院提出申請後,故宮一般都會給予配合、幫助,大多數情況下會無償借展藏品,但條件是故宮專業人員要考察場館的軟硬體設施。“當看到一些博物館人員的操作不規範、展覽硬體設備不足時,故宮絕不會出借藏品。”傅紅展説。

博物院裏的展覽“難題”

對於博物館而言,與研究相結合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展覽。故宮博物院與眾不同之處在於,龐大的皇家建築群本身就是最為耀眼的“展品”,也正因此,書畫等藏品展似乎被淹沒了。

武英殿的歷代書畫展是故宮近年來推出的常設系列展覽,每年三期,第四期將於今年5月推出。該展共九期,共展出作品600余件,雖然數量上只是故宮藏畫的一小部分,但件件都是精品,可以構成一部大的古代書畫史。

“人們總是對這些‘大名頭’更感興趣。”傅紅展説,歷代書畫展每期作品不多,但認真參觀這樣的展覽至少需要一小時,觀眾多是慕名而來的專業人員和藝術愛好者。通過展覽分流故宮遊客的效果並不明顯,旅遊旺季時遊客如潮,特別是旅行團的遊客往往沿著中軸線一路走過,沒有時間顧及於此。

記者採訪時正值延禧宮推出明代花鳥畫展。延禧宮是故宮古書畫研究中心常常舉辦專題學術展覽的場地之一。不大的展廳隱藏在延禧宮側房中,雖然徐渭、唐寅、沈周等明代名家作品悉數展出,但除了幾位學生模樣的觀眾在探討繪畫技法,普通參觀者寥寥無幾。

採訪中傅紅展介紹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故宮藏品在本院展出影響平平,而在外展出時常常引起轟動,如《清明上河圖》在上海、台灣乃至在日本展出時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觀眾熱情參觀,高峰時期甚至會出現排隊四五個小時等候參觀的盛況。“《清明上河圖》在故宮內也多次展出過,卻從未出現過類似的景象。”

舉辦展覽的數量、品質和社會效應,是判斷一家博物館運營情況的重要指標之一。單霽翔近來多次對故宮展覽發表看法:“辦好陳列展覽是故宮博物院專業功能與社會職能的重要體現。”“故宮希望陳列展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風格,就是突出文物展品和歷史事件的關係,突出文物展品與原有環境的關係,突出文物展品與社會生活的關係。總之,突出故宮獨有的文化特色。”

還有許多工作擺在故宮面前,展覽的問題只是其中之一。故宮向博物館屬性的回歸,尚待時日,值得期待。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