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周春芽:當代藝術與傳統藝術新視角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1-05 15:18:39 | 文章來源: 搜狐文化

記者:是否有這種趨勢?中國當代藝術家們在向西方學習30年之後,開始對傳統文化集體回歸?

周春芽:不一定,近期呂彭的策劃展覽,為什麼他要用“溪山清遠”是他的一種視角,在這個展覽裏面,他希望有更多的能夠思考傳統,或者説怎麼來利用這個傳統。實際上參加“溪山清遠”這個展覽的藝術家,沒有完全受他的影響,都是按照自己的獨特的風格創作的。可能有一些藝術家比較偏向於傳統,有些藝術家也還是按照以前的那種畫法。呂彭更多是希望藝術家關注中國傳統的文化。

主持人:國際上是否期待中國或者是東方有一種新的面孔出現和精神面貌?

周春芽:真正的藝術需要有個性,一定要有個性。但是這個個性裏面有一些他偏向於一種國際化的語言,有一些是傳統的東西,包括中國傳統,還有西方傳統,這有一些中國藝術家他是繼承西方的傳統。但是從以前來講,整個90年代到我們過去二十年,可能對中國傳統關注得比較少,現在發展得更豐富了。最終我的藝術還是要按照自己的個性的發展。

主持人:您的石頭系列,從概念、方法出發所看到和理解到的石頭更讓人驚訝、震撼 。

周春芽:我更偏向於中國傳統,因為我的題材,包括我的風格,很多都是比較多的關注在中國傳統。

周春芽 石頭 布面油畫 114.7X94.3cm 1994年



相關評論

周春芽的創作著重在對於藝術直覺性和個性。早期作品以1982年的《藏族新一代》為代表,沿承的是鄉土寫實的風格。86至89年留學德國期間,受到德國新表現主義的影響,埋下日後風格轉變的引子。1989年回國之後,置身於當時的「八五新潮」,當所有藝術家都涌到北京、探討當下社會現實、追求藝術新潮時,他卻毅然回到四川,重溯八大山人、董其昌等水墨傳統,自此建立了一種極具個體意識、重視色彩、視覺美感的表現風格。此後的藝術創作主題變化多端,但仍延續表現主義的方向發展。

創作于1999年的《石頭系列》,反映了周春芽更完整的藝術理念,是來自藝術家第一個創作高峰的作品。作品尺幅宏大,也是這個時期所少見的。這個時期的周春芽著重在研究傳統文人山水畫、石頭盆景,按他自述︰「我在創作「山石」的時候,正在研究文人山水畫,我並沒有像國畫家那樣在材質屬性和圖式形態上去理解,而是按照我的表現意圖去尋找那些令我覺得陌生又能帶來驚喜的東西,我在肌理和質感上花費了很大的工夫,近似于強迫症似的去捕捉和玩味那些潛藏在石頭自然屬性中的視覺因素,把這些東西強化、放大本就是形式,而視覺的呈現本就是內容,已經不需要你進行更多的解釋和引申,這比我們從概念、方法出發所看到和理解到的石頭更讓人驚訝、震撼」。整個創作理念就是要在重塑歷史傳統的同時,突顯傳統中所隱藏的個性和情緒。

傳統中國山水、石頭畫總是有一種內向、幽雅靜憩的性格,但周春芽刻意偏離正統視覺效果,展現一種奇詭的石頭形態,張揚了他的自我個性,從色彩到構圖均給人以張揚奔放、帶點「暴力」的性格特徵。他運用油畫濃稠豐厚的材質特性來進行皴擦,呈現異常濃重的雕塑質感和繁密的肌理趣味,取代了傳統水墨柔淡纖弱的質感;也以繁複錯落的造型結構改變了文人繪畫扁平的視覺特性,呈現一種激烈、刺激的情緒。作品將傳統的「墨分五色」用油彩表現了出來。油彩結成的「硬殼」覆蓋了畫面的很大一部分,讓整個畫面幾乎出現了三維的效果。畫家本人也非常重視這時期的《石頭》作品,多次在訪談裏提到;因為它們確立了具周春芽風格的視覺形態和表現筆觸,而這又和他本人的歷史觀、創作觀互相呼應,是藝術家思想個性的完整呈現。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