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當今"問題美術"需要"魯迅":敢説敢當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2-22 14:04:36 | 文章來源: 北京商報

想寫這篇文章許久了,幾乎是從剛剛開設這個欄目時起。一是源自本人對魯迅先生的敬愛和超乎尋常的崇拜;二是因為在美術圈“聽”得多了,便愈發期望看到魯迅先生的影子。當然,他不可能重回這個時代,以他那獨特的筆鋒,對當今的“問題美術”進行無情的揭露、尖銳的批判,或是辛辣的諷刺。但至少希望看到一些同仁們循著他的足跡,能夠説些真話,而非熱烈的讚頌、肉麻的吹捧和“幽默”的調侃。

只可惜,這樣的文章及作者少之又少。以至於讓我這個晚輩時常感到迷茫,每每充滿激情地提起筆,卻又不知該如何落筆。“開口”後感到空虛,沉默時反倒充實。總有些莫名的顧慮牽絆著真實的想法,所以,在看到一些“問題”後,“不敢”和“不能”抒發內心的感觸。

每當這時,就更加懷念魯迅先生,懷念他所營造的自由、大膽地表現情感和情緒的批評氛圍,這裡所指的並非老師對學生的“批評”,而是平等自由的“批”和“評”。正如魯迅先生所言:“必須敢於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説、敢做、敢當。”而我們缺乏的,恰恰是“敢於正視”。

魯迅先生和中國美術界的關係並不像他與文學界那樣密切,如果説最直接的參與,應該是1931年,魯迅先生在上海倡導發起的“中國新興木刻版畫運動”了。中國版畫有上千年的悠久歷史,但20世紀30年代以前的版畫仍然是複製版畫。在魯迅先生的倡導下,才掀開了我國創作版畫的史頁。他帶領進步的藝術青年拿起木刻刀,組織起木刻團體。當年,中國新興木刻版畫代表人物有胡一川、黃永玉、鄭野夫、力群、石魯、李少言等。他們當中的一些人,至今還活躍在美術界,對推動中國的美術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魯迅先生是傑出的中國現代文學家,除了他寫過的大量堪稱經典的小説和散文外,我更加偏愛他的雜文。也許,那些作品的類型更是當今美術界所急需的“批評”類文章。他一生寫了《墳》、《熱風》、《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花邊文學》等16部雜文集。在這16部雜文集中,魯迅先生把筆觸伸向了各種不同的文化現象,各種不同階層的各種不同人物,或直截了當,或“轉彎抹角”,共同點卻都是直戳問題的根本,告訴公眾事情的真相。無論某些人或現象表面看起來如何,“事實是毫無情面的東西,它能將空言打得粉碎”。

可如今的美術界,批評家們缺乏社會責任感和辨別真偽的能力,將提高社會藝術欣賞水準的本職任務拋在腦後。藝術家們又缺乏謙虛的態度和寬廣的氣度,只聽得讚揚,容不得半點反對意見。長此以往,中國的美術界早晚成為自己哄著自己玩兒的“遊樂場”。

我理解那些曾經因説了真話而被抨擊,甚至扯上官司的前輩們,也有好心的朋友勸我寫文章要“三思”。我深刻地理解到,説真話的願望有多麼強烈,受到的干擾就有多麼大。但我仍然希望我們能夠堅持下去,以魯迅先生為榜樣,敢於細緻地分析、果決地論斷、激情地抒發和痛苦地吶喊。

1936年10月19日,年僅56歲的魯迅先生辭世。我翻看著手旁的日曆,2011年11月將至。於是,決定在10月結束前寫下這篇千字小文,以紀念我們所敬仰的魯迅先生。畢竟,自75年前的那個十月後,世界上再沒有第二個魯迅先生了。

如果繼續在魯迅先生的人生軌跡中尋找他同美術界的關係,那便是他在生前所立下的遺言中的一句話:“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