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1日下午2點,講座《中國雕版印刷—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在中央美術學院教室F1-109舉行。本次講座主講人為揚州的文化學者,曾任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社長、揚州藝術文化學校校長,現為揚州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榮譽主任管世俊先生。同時在座的還有陳義時、李江民兩位大師,三位老師和在場的同學們進行了多方面的交流。
首先,管先生提出了一個概念,即“什麼是雕版印刷術”。“雕版印刷是運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圖案,再用墨、紙、絹等材料刷印、裝訂成冊的一種特殊技藝”。接著,管先生為大家播放了一部中國雕版印刷技藝的項目申報片,以使大家更形象、完整地了解雕版印刷術的基本情況。
管先生的講座內容主要圍繞三個方面進行展開,一是中國雕版印刷術的淵源問題;二是從技藝的角度上來探索雕版印刷術的衍化史;三是雕版印刷術與揚州的關係。
管先生贊成明代著名學者胡應麟在他的著作《少室山房筆叢》中關於雕版印刷術淵源的觀點:“雕本肇始於隋,行于唐世,擴于五代,精於宋人”。管先生指出這是迄今為止研究雕版印刷起源最科學的依據之一。由此推斷,雕版印刷技藝的出現至遲應在隋代,或者更早的時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在具體介紹了雕版印刷術如何“始於隋”、“行于唐”、“擴于五代”、“精於宋人”之後,管先生進一步闡釋了雕版印刷術在清代的發展,他談到清代的雕版印刷在傳統的技藝方面並沒有新的突破,但是應用的領域更為廣泛,印刷品的普及率也達到歷史的最高水準。因此中國的雕版印刷術的歷史淵源可以概括為“肇始於隋,行于唐世,擴于五代,精於宋人,盛于明清”。
第二方面,關於雕版印刷術的技藝角度,管先生談到歷史上的任何一種文化形式都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他從雕版印刷術與篆刻技藝、捶拓技術、傳統木雕、印花技藝、繪畫藝術這幾個方面分析了中國雕版印刷技藝的發展情況。
在談到第三個方面即雕版印刷術和揚州的關係時,管先生從歷史和當今雕版技術傳承保護的角度進行了介紹。揚州何以能成為雕版印刷術發展的主體,與其社會經濟基礎以及宗教等因素有著密切的關係。揚州對於雕版印刷術的保護工作還有很多,這些措施都有力推動了傳承與保護工作。
演講之後觀眾進行了積極的提問:
問:上次我去敦煌的時候剛好遇到那邊有一個學術會,其中揚州博物館提出來想把在藏經洞裏諸如《金剛經》那樣的一批東西進行複製,請問您覺得這種所謂的藝術行為的價值在哪?
管老師:我覺得複製的意義就是六個字“保存歷史記憶”。因為從工藝上來説,所有的複製品都沒有太大的意義。即使是刻出的效果超過了原作,它與原作仍然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觀眾:您覺得這種傳統工藝在現代創新當中應該如何運用?
管老師:我覺得在技藝的傳承和保護中,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千萬不要搞“違逆”的東西。比如説揚州曾嘗試搞銅活字印刷、瓷活字印刷、錫活字印刷,我覺得這是“新工藝,偽遺産”,歷史上什麼時候有過這些活字印刷呢,更何況用瓷活字做出來的東西因為不吸墨所以根本就不能印刷。
問:請問你們現存的最早的雕版是什麼時候?
管老師:我很坦率的告訴你是清代的,過去我們收集而來的版片也不過二十萬片,其中我們還從浙江調來了一部分版片,但是這些版片中最早也就是清代中後期的。
問:雕版如何做到長期保存?
管老師:雕版的長期保存很費事,我們曾經做過好多的嘗試,其中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毒氣熏。另外,如果雕版被蟲蛀了就要把這個被蛀的地方挖掉用修補版片的方法進行修補。這個修補需要保持與原版同樣的風貌,所以修補版片也是一門獨特的技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