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中國人要到2013年才能更了解梵谷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1-02 15:07:08 | 文章來源: 新週刊

梵谷書信

自從1982年《梵谷傳——渴望生活》出版以來,梵谷始終是中國文藝青年的一個情結。他承載的不是一個畫派或者一個傳奇,而是一種心靈。

中國人要到2013年才能更深入地了解梵谷。

2011年9月開幕的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主賓國荷蘭在展區中開闢了“梵谷:書信中的人生”專區,展出了15封梵谷書信原件。也在這個時候,梵谷博物館與上海文藝出版集團正式簽約,《梵谷書信全集》中文譯本共6卷將於2013年正式出版。

這套全集包括902封信,時間跨度從1872年到1890年梵谷去世。其中819封是梵谷寫給弟弟提奧的,還有83封是朋友或家人寫給梵谷的,是目前最完整的梵谷書信集。另外,全集還包括近4300幅插圖。這些圖片的版權散落在近千人手中,許多圖片都是第一次面世。

此前,中國人認識的梵谷,是歐文·斯通《梵谷傳——渴望生活》中的梵谷。那個梵谷身上籠罩著一層孤絕的聖光,在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文藝界颳起了一陣抒寫悲愴的風潮。

書中極富抒情意味地寫道:“他仰望太陽。然後他用手抵住自己的太陽穴,摳動扳機。他倒下了,臉埋在肥沃又發出刺鼻氣味的麥田裏。他回到生生不息的大地母親的子宮裏去了。”

而實際上,梵谷是朝肚子開的槍,痛苦地躺了兩天后,才在弟弟提奧的懷中死去。生活比作家描述的殘酷多了,但它並不試圖感動你。

自從1982年《梵谷傳——渴望生活》出版以來,梵谷始終是中國文藝青年的一個情結。他承載的不是一個畫派或者一個傳奇,而是一種心靈。2011年9月,梵谷終於來了,還帶來了他的同鄉。畫展“梵谷和阿姆斯特丹的畫家們”在北京首都博物館展出。

喬治·布萊特納、威廉·威森、愛德華·卡爾森、伊薩克·伊斯瑞爾斯……10位來自阿姆斯特丹的印象派畫家,帶來了19世紀末荷蘭的人文風景。在這些傑作中,流動著一個多世紀前的光影變化。

這個展覽的11幅作品中只有一幅梵谷作品。儘管如此,還是吸引了很多人去一睹真跡,甚至有人自白看到原作就快要暈倒——那樣單純,那樣美。

從印象派的技法出發,梵谷發展出一種真正的個人風格:厚涂的顏料、濃烈的色彩,以及旋渦式的筆觸。這些天才的創作擁有直擊心靈的能量。

梵谷並非人們所想像的那樣浪漫兮兮。他並沒有把耳朵整個兒割下來,只是割掉了耳垂。在藝術上,一開始他顯然有點笨拙,這從早期那些風格模糊的畫中可以看出。

但是,當1886年提奧把他介紹給德加、畢沙羅等光彩照人的藝術家後,梵谷開悟了。在巴黎,他愛上了日本版畫,畫作一掃陰霾之氣,顯露出鮮亮而活力充沛的色彩。日後,梵谷火焰般灼熱的繪畫也深深地影響了德國表現主義畫家,尤其是基爾希納。

終其一生,梵谷的脾氣都很壞,又貪杯。他不得父母歡心,也不懂得跟女人相處,就連同情下等階層,也讓被同情的人無法忍受。梵谷在不良情緒裏反覆出入,甚至搞得要到聖雷米的精神病院去接受治療。

但只要拿起畫筆,他就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如飛機升上平流層。這也許是因為,畫畫是更接近於人的本性的活動。沉溺在繪畫中時,梵谷是喜悅而強大的。他發覺這種轉換能帶來快樂,因此在兩種狀態間反覆穿梭,不斷地畫著畫。

這些內心的掙扎變化,在梵谷的902封信件中出沒。他人生中只有一個階段沒寫什麼信,就是1886—1888年。這兩年,他和親愛的提奧住在一起,無需寫信。

在痛苦的1888年(梵谷死於1890年),梵谷時常用力將自己從精神崩潰的深淵邊拽回阿爾的星空下。《阿爾夜晚的咖啡館外臺》中,天上的星星碩大,橘黃色的咖啡館仿佛盛滿了人間最溫暖的燈光。他站在不遠處的黑暗中,滿懷眷戀地看著這個世界。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