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民間博物館資金成了致命短板

民間博物館資金成了致命短板

時間: 2010-08-13 11:22:38 | 來源: 人民網
收藏 >

山東省青島市民逄煥健多年來收藏民俗生活用品4.3萬餘件,其中民俗麵食模具(俗稱餑餑磕子)就有5379件。收集到如此多的珍貴藏品後,建一所博物館就成了逄煥健最大的願望。逄煥健説,他已開始籌備博物館的選址事宜,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博物館能儘快建立,早日將藏品公之於眾。

與逄煥健相比,山東淄博桓臺收藏家鞏曰祜的願望實現得更早一點。2005年12月,他的“萬獅博物館”成立,目前館內已存有珍品獅雕2893件,其中不少被專家鑒定為國家級文物。鞏曰祜説,自己雖只上過三天學,但對文化有很深的責任感。有次看到電視上播放台灣的獅子博物館,主持人説:大陸還沒有獅子博物館,台灣已經有了。他當時就産生了開館的想法,一定要讓大陸的獅子博物館誕生。於是他開始收藏石獅,把這看成自己的正業,多年來開賓館的收入幾乎都投進去了。

據了解,如今山東省在冊、不在冊的民間博物館有百家之多。民間博物館的不斷涌現,正是民間經濟實力和收藏實力增強的共同體現。

“民博”也是藏品的好歸宿

收藏自古就有著“搜寶納庫”與“藏寶於民”兩種方式,國家級博物館無法面面俱到、包羅萬象,這就為民間博物館留下了空間。

山東省收藏家協會會長王濟紅認為:“民間博物館可以彌補官方收藏的不足。藏品通過民間博物館得以展示,不僅豐富了人們的視野,同時在公眾的監督下也得到了更好的保護。”

2009年4月,位於山東聊城市東昌府區一處民間創辦的“明清聖旨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該館館藏明清時期的詔書、國書、誥封、敕封達132道之多。

山東省民俗學會會長劉德龍表示,民間博物館大都有著鮮明的收藏主題,藏品來源不同於國有博物館來自考古發掘、捐獻等渠道,而是來自於民間,正形成一支重要的、不可忽視的強大力量。“博物館是一個集中展示文化傳統的場所,它能代表一個國家、一個城市的文化形象和文化厚度。民間博物館在對國有博物館拾遺補缺的同時,也承擔著和國有博物館同樣的責任和功能。”

註冊的少,“隱形”的多

據山東省文物局工作人員介紹,山東省2006年後註冊的民間博物館只有3家,分別是:聊城明清聖旨博物館、臨淄金珍堂古錢幣博物館、萊西市膠東民俗文化博物館,未登記的民間博物館數量無法確切統計,如果算上一些規模較大的家庭博物館,應該在百家以上。

文化部審議通過並於2006年1月施行的《博物館管理辦法》,規定了註冊成立博物館的六項要求。其中包括“具有必要的辦館資金和保障博物館運作的經費”“具有與辦館宗旨相符合的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這兩條就足以把大多數收藏者註冊博物館的想法打消。

主管部門認為,如果沒有完善的籌資計劃,很難保證博物館的永久性、公益性。這種擔心並非多餘。隨著收藏的升溫,民間博物館在全國層出不窮,但因為相關法規和監管的缺失,伴生了很多混亂現象。例如企業宣稱要建博物館,優惠拿地後卻將其用作商業開發;利用博物館名號抬高藏品身價,然後高價轉手,有的甚至把博物館開成了文物商店;有的博物館關門後,已登記備案的文物不知去向……而我國又沒有一部專門的博物館法對此作出明確規範,因此主管部門在審核時非常審慎。

另一方面,辦了博物館,在某種程度上,文物變成了社會財富,館內的文物就不允許買賣了。因為不願受約束,一些“博物館”只是自己挂個牌子,並不積極去主管部門註冊。

資金缺乏成發展瓶頸

眾所週知,博物館是“非營利”的公益文化機構,民間博物館也不例外。從博物館的運營情況來看,資金缺乏已成為制約民間博物館發展的主要瓶頸。

年過七旬的收藏家姜忠沺有著近50年的“藏齡”,收藏品類包括地契、刺繡等,他表示,當然希望能為自己的藏品建立博物館,但最主要的困難是場地問題。作為一個普通收藏家,他根本無法支付展館場地租金,也難以承擔其餘相應費用。

桓臺萬獅博物館位於山東淄博漁洋賓館地下一層,而漁洋賓館又被鞏曰祜承包經營,以賓館來帶動博物館應該是不錯的經營之道。但鞏曰祜並不這麼認為。他説:“這些年,我的收入都用在購買石獅上,可以説是越買越窮。雖然賓館的收入可以拿出一部分補貼,但還是捉襟見肘。如果把更多資金補貼到博物館身上勢必影響賓館資金週轉,賓館資金跟不上又勢必影響博物館的發展。這樣長期下去,肯定是不行的。”

與此同時,很多民間博物館也正遭遇著資金困境。一位業內人士認為,民間博物館的成本對於個人,即使是成功的企業家,都是一個驚人的數目。場館的初始投入也許並不困難,但是,一年要拿出十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來增加博物館的藏品以及維護和管理,很難依靠個人的力量維持。博物館不同於一般行業,它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在保證文物安全、提供參觀環境上,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這種投入的回報較少,回報的週期較慢,僅靠門票收入養館,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很多頗具規模的民間博物館就是這樣被拖垮的。

事實上,民間博物館不僅面臨著資金問題,還面臨著其他如人才、經營、政策等問題的制約。由於民間博物館大都處在勉強維持的狀態,以至於有限的資金大多投入到藏品的收購和保護中,很難在提高陳列水準、搞多种經營上投入力量,同時,也就很難吸引高水準的專業人才加入。

依託文化産業 尋求政策支援

為尋求發展,很多民間博物館紛紛做出嘗試。萊西市膠東民俗文化博物館館長姜殿平心目中最理想的模式是,依託文化産業帶動民間收藏,達到“雙贏”的效果。他計劃在萊西建立一個民俗村,把目前館內藏品以及大量未能展示的庫存都陳設在民俗村裏,讓人們遊玩的同時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目前,他的這一想法得到了萊西市委、市政府的認可與支援。

“其實民間博物館的盈利模式有很多,如藏品也具有可開發性,除了展示,還可以做成複製品,也可以出書、拍電視,形成相關文化産業,利用産業的收入彌補經營虧損。當然,如何確定最適合自己生存環境的點子才是關鍵。”逄煥健説。

在尋求自我發展的同時,幾位民間博物館的負責人都表示,希望能獲得政府的支援,明確扶持民辦博物館的政策措施,以使其走上一條規範有序、健康發展之路,讓民間博物館與國有博物館相互輝映、互為補充。這樣,民間博物館的發展的春天不會遙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