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彼得·安德思:發現“有意思”的中德文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0-11 13:24:09 | 文章來源: 國際先驅導報

Q:你們選取藝術家時存在什麼樣的標準?

A:第一個標準就是品質。一件作品的好壞,經常要看它如何考慮語境(形式)。如果是實驗性的創作,它産生時可能相應的標準還不存在。在那時,我們的考慮就是這位藝術家創作的態度是否嚴肅,是否足夠有創意,以及他用於創作的材料或媒介是什麼。第二個標準是,所表現的東西應該是對其所産生的語境的一種反映。具體而言,一件來自德國的作品應該反映了德國的社會生活。內容和形式是評估其品質的兩大標準。好的作品是形式和內容的高度統一。

此外,歌德學院在慕尼黑總部有一個顧問團,他們是各自領域的專家。他們可以為我們提供諮詢。所以,選擇藝術家並不是歌德學院某一院長的主觀意願,而是各方溝通後的結果。例如近期舉行的“屋頂上的大都會”活動,選取那幾部無聲電影和哪幾位藝術家也諮詢了歌德總部的顧問團。

Q:“屋頂上的大都會”屬於典型的中德合作項目?

A:是的。我可以告訴你為什麼。對我們而言,“文化和公共空間”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個話題。公共空間不僅是地理上的空間概念,它也指可以進行對話或討論的這種空間。“屋頂上的大都會”系列活動是音樂、電影和空間的集合,它對於公共空間的詮釋與朗讀會、沙龍等形式“公共空間”在內涵上是一致的。

另外,無聲電影《大都會》以及《柏林,大城市的交響樂》的主題是現代主義。現代主義風格在建築領域有很多代表,比如美國建築大師斯蒂文·霍爾設計的萬國城MOMA。20世紀20年代的電影表現了很多現代主義的元素,比如運動、改變等,與當前中國的現代性如出一轍。

歌德學院的工作獨立進行

Q:歌德學院成立50年來,在其發展史上肯定也有來自其他國家的“文化威脅論”,如何排除歌德學院政治宣傳功用的阻力?

A:歌德學院建院伊始,德國處於最低谷的時期,那個時候法西斯主義的政治宣傳徹底瓦解。所以德國人當時想,我們再也不要做這種政治宣傳了。當時有人建立了“歌德協會”,這是歌德學院的前身。後來歌德學院獲得了德意志聯邦政府的委託,為聯邦政府在德國之外的國家開展文化工作。但是,歌德學院是一個獨立於聯邦政府的機構,不是政府的喉舌。

Q:歌德學院的經費來自於政府嗎?

A:一部分來自政府,大概1/3多一些,另外1/3來自語言教學,其他的來自合作夥伴。這可能讓人感到奇怪,為什麼政府出經費,但卻不控制歌德學院的工作內容,這是由於德國人深信公民社會的理念。

Q:對於孔子學院,你認為它是否應該從語言教學更多地向文化交流拓展?

A:我對孔子學院的使命確實不太了解。歌德學院的工作重心在於文化,此外我們也從事德語推廣和資訊傳播。孔子學院的工作看起來好像更注重語言一些,不過歌德學院在全世界範圍內也各有不同,有的學院以語言工作為主,有的學院甚至完全沒有語言部,會根據當地情況設計工作內容。

Q:你如何看待孔子學院在全球的發展?

A:我認為孔子學院的工作很重要,因為它在傳播語言,而語言永遠是促進相互理解的媒介。因為我對孔子學院具體的工作不太了解,所以沒法作太多評論。但是,歌德學院在歷史上也曾經將一些工作交給外面做,但經驗證明,這樣並不成功。

   上一頁   1   2   3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