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彼得·安德思:發現“有意思”的中德文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0-11 13:24:09 | 文章來源: 國際先驅導報

彼得·安德思(Peter Anders),2011年5月起任歌德學院中國分院院長。1961年出生,畢業于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戲劇、電影和傳媒專業,曾在法蘭克福德國電視一台文化編輯部工作。1990年起在歌德學院工作。

歌德學院,1925年成立於慕尼黑,是德國在世界範圍內從事文化交流活動的文化機構,致力於介紹德國文化、社會以及政治生活等方面的資訊。歌德學院目前已遍佈78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國分院成立於1988年。

【先鋒語錄】

政府出經費,但卻不控制歌德學院的工作內容,因為德國人深信公民社會的理念。

歌德學院在歷史上也曾經將一些工作交給外面做,但經驗證明,這樣並不成功。

全球化帶來的並不是西方文化遍佈全球,而恰恰相反,各個地區、各個民族自己的文化都得到了發展。

歌德學院中國分院的新任院長彼得·安德思是一位藍眼睛的大高個,超過一米九的個頭,在人群裏分外顯眼。這位德國文化新使節雖然到中國工作不到半年,但他為世界範圍內的歌德學院已經工作了21年,從德國慕尼黑、喀麥隆、巴西薩爾瓦多港、保加利亞到南非約翰內斯堡,文藝科班出身、工作經驗豐富的他均表現出色。2011年5月,他來到了北京。

這並非安德思初次來中國,上世紀80年代,他曾和家人一起來旅遊,在西安、北京、廣州和昆明等地呆了幾個月,看了昆劇、京劇、粵劇、川劇等諸多中國的“戲劇”。那時他所感受到的中國和自己生活的西方如此不同,而現在的中國和那時的中國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儘管評論中國孔子學院時帶有德國人典型的謹慎小心,但安德思仍樂意分享歌德學院推廣德國文化的成功密碼,並講述歌德學院如何在依靠政府撥款與保持文化活動的獨立性之間尋求平衡。

“有意思”才是文化交流的根源

《國際先驅導報》:你不會説中文,也不是中國通,這份新工作會不會給你帶來不小壓力?

安德思:確實,我中文説得不好,不過在我來中國之前,我已經學了一些中文。20多年來,我在世界不同國家工作,每到一個國家,都會努力掌握當地的語言。文化工作永遠是一種翻譯工作,因為語言來自於自身的文化語境。所以在中國,我去了解外界資訊會相對困難一些,但是由於多年從事文化工作,經驗起了很大幫助。但我現在每天都在學習中文。

Q:從這幾個月的工作來看,你認為來中國工作這個選擇是正確的麼?

A:這個決定是否正確,可能等以後才能進行評判。不過我當然很高興來中國工作,因為中國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傳統會對文化間的對話作出貢獻。能夠參與和促進中德間的文化對話,我感到非常高興。當然這也是一種挑戰。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