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國畫名家作品邀請展在北京全國政協禮堂開幕

時間:2011-09-11 15:11:01 | 來源:藝術中國

展評>


開幕式結束後,嘉賓合影留念

 

2011年9月10日上午,“水墨中國——2011中國畫名家作品邀請展”在北京全國政協禮堂開幕。此次展覽匯集了北京、廣州、杭州、武漢四地的18位優秀中國畫家,北京:范揚、陳平、于文江、丘挺、崔曉東、蘇百鈞、姚舜熙;廣州:陳永鏘、李勁堃、方土、黃國武、林順文;杭州:何加林、林海鐘、張谷旻、張偉民、趙躍鵬;武漢:呂紹福。

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秘書長孫克表示:“參加‘水墨中國’邀請展的18位畫家,大多起步成長于80年代之後,較之如我這一代人心頭的壓力少得多,束縛也少得多,而藝術個性的發揮、張揚,令他們的心靈生出翅膀,舒和而愉悅的在傳統和現實之間實現創造的歷程。可以説,個性得到尊重和伸張,幾乎是當下中國畫發展的一大推動力。對於每一位有天賦、經訓練、高素質、有追求的畫家,幾乎都離不開以下三方面尋求個人的道路:傳統的慣力、創新的願望和對生活與自然的熾烈追求。這三方面側重的不同,形成個人風格面目的差異,大體上可以看到傳統型、寫生型、求新型的種種面目。石魯在多年前提出‘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固然有其道理,但局限於時代,對基於個性張揚上的創新求變,幾乎不可能提出來。所以我們回首那個時段的中國畫,其共性遠多於個性而許多有天賦的藝術家被擠壓和埋沒的遺憾也就難以避免了。令人欣慰的是30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和思想解放的深入,那樣一個明滅個性的時代逐漸遠去。而畫家們以一代人的時間在思考和探索,在經歷了前後百年的向西看、向西方尋求‘救贖’靈符之後,人們又重新發現中華文化的價值,回歸傳統精神的價值並以之為出發的新起點,然而,傳承的本意是借鑒和汲取而非臨倣、再現或克隆古人,所以,畫界不少人在吮吸古代精華的同時又重新投向自然。就在這18位畫家的藝術裏,親近自然,用包含著程式符號的筆墨去畫出鮮活生動的自然,創造出有別於古人、前人的新境界。”

 

水墨中國,新的文化自覺

“當在‘中國’這個神聖而偉大的國名之前冠以‘水墨’二字的時候,‘水墨’也便以國家的形象替代了現代性的中國畫藝術。毫無疑問,‘水墨中國’是從全球化視野中對中國畫現代性探索的一種文化自覺。……”

“‘2011年中國畫名家作品邀請展’以60後畫家為這個展覽的主要陣容,展示了近些年來他們在經歷中國畫的現代性探索之後如何回歸傳統、如何在當下文化語境中能夠更深入地體悟和把握中國畫的筆墨精神。的確,60後畫家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畫壇最富有實力的畫家群體,並在學術和話語權上享有重要地位。成長在文化荒蕪歲月的這一代人,經歷了新時期之初中國文化和西方現代藝術的補課,在世紀之交才漸漸浮出水面。相對而言,他們的藝術成長期顯得更長久一些,藝術思想的歷練也相對深入和穩健。他們經歷了85美術思潮的精神洗禮,雖然他們當時還不可能站在時代的潮頭,但這些時代浪潮的淬火與歷煉都掩埋在他們的文化記憶之中 ,並積澱為他們的理想主義情結與文化使命意識。特別是在消費主義盛行的當下,這種理想主義情結與文化使命意識已成為他們這一代人獨特的文化精神符號。正是這兩種精神底色,使他們成為新世紀以來在中國畫現代性與傳統性的雙重命題裏進行深入探討並取得重要貢獻的一代畫家。”

——尚輝(中國美協理事、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委員、《美術》執行主編)撰于2011年8 北京安苑北裏《美術》雜誌社

 


展覽現場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