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李運江:淡泊自然的水墨人生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6-13 09:08:37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其次,説其“簡”。尚“簡”之風,在我國古代極盛,此主要反映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我國最早的美學著作《禮記?樂記》中主張:“大樂不易,大禮必簡”。老子《道德經》也指出:“少則得,多則惑”。説明瞭少取或可多得,貪多反而受惑的處世原則。於是,簡約的概念也進入了文藝實踐和理論之中,而繪畫上有意識地主張簡約之風應始自唐代的吳道子。吳氏繼承張僧繇的筆法,進而“離披其點畫”,“時見缺落”,“筆雖不週而意周”,因此成為“疏體”的開創者。其後,南宋馬遠、梁楷,元代倪雲林,明代郭詡、吳偉,清之八大、鄭板橋、任伯年,近之齊白石、崔子范等一代大家,皆尚簡。如馬遠將山水結構簡化為“一角”,使簡約之風終於形成。但簡中能見我者,應該説是元人。入元後,倪雲林筆墨漸趨簡率,曾説:“余之竹聊以寫胸中之逸氣耳,豈復較其似與非,葉之繁與疏,枝之斜與直哉”。到了清代,幾乎把“簡”作為評判繪畫優劣的一個重要標準。鄭板橋就説道:“八大山人名滿天下,石濤名不出吾揚州,何哉?八大純用簡筆,而石濤微茸耳。”人言八大山水畫乃殘山剩水,地老無荒,正説明他以簡約、空靈取勝。更如清代戴熙所言:“畫在有筆墨處,畫之妙在無筆墨處”。運江鐘意于八大、齊白石、崔子范,並心研手摹。在他看來,中國傳統文人畫近乎抽象的簡化造型,其實是複雜的自然物象中內在性格的高度概括。因此,他對筆下的描繪對象,努力捕捉其內在特徵,創造出與客觀自然拉開距離的單純而富於情感特質的審美結構。他基本上放棄了對事物形的逼肖和品質感的追求,而著眼于結構與動態的基本特徵和強化對象的性格化情態,儘量把與個性情感無關或關係不大的多餘處刪除。他的畫,章法雖常常隨筆而走,不加經營,卻若東坡作文,汨汨流出,行其所當行,止其所當止。總之,在其意象造型藝術的探究中,他既注意把握表現對象的特徵,又有意識地追求傳達出物象及形式自身的審美趣味,並取得相對單純(但不單一)的形式與複雜內涵的統一。傳統的寫意畫在高度程式化以後,會出現輾轉摹倣的流弊,唯有從複雜的自然中提取新的單純造型,才會賦予繪畫以新的生命。否則,就會走向一味重復別人或重復自己的歧途。運江是以此來警戒自己的。

 


李運江作品欣賞

李運江在中國畫方面沒有經過系統的專業學習和訓練,他的成功更多的是依其悟性以及長期的演練,為了彌補不足,他業餘時間潛心傳統,讀書寫字,用心不輟,以待厚積薄發,想必天長日久,會真正達到“大樸不雕”、“大巧若拙”之境界。

 

   上一頁   1   2   3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