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東方遺珠:山東北朝時期的佛教造像藝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5-17 16:56:50 | 文章來源: 濟南時報

青州出土佛像

“山東樣式”國內獨樹一幟

北魏中期以前,山東佛教造像的樣式基本上是延續了南方和中原地區的造像風格,沒有多少自己的特色。自北魏晚期開始,山東地域特徵的造像逐漸凸顯,自成體系。從下面幾個元素可以充分認識山東佛教造像的獨特風格。

龍銜蓮花:主要裝飾在背屏三尊像之間,雖然是輔助圖案,但最有特色。龍銜蓮花圖案在青州地區最為突出,從北魏晚期到北齊,有一個清晰完整的産生、發展、成熟的過程。從早到晚:先是僅有蓮莖蓮臺,還沒有出現龍紋圖案;再到有蓮莖蓮臺,並出現了龍頭卻無龍身圖案;最後發展到有蓮花瓣、蓮葉、完整龍紋圖案。人們對這種雕刻圖案的來源爭論不休,有的認為來源於山東本地,有的認為來自龍門石窟,也有的認為來自河北。但,無論龍門,還是河北,這種龍銜蓮花雕刻只是曇花一現,既沒有形成規模,也沒有持久流行。而青州的龍銜蓮花雕刻不僅有清晰的發展脈絡,數量較多,而且延續的時間也較長,甚至在隋代時期的造像中還偶然能見到,最為難得的是,這種圖案雕刻十分精細、華麗,為其他地區所罕見。很顯然,龍銜蓮花圖案在山東地區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薄衣貼體:北魏晚期和東魏時期,山東地區的佛像同其他地區的一樣“穿”著“褒衣博帶”式漢人服裝,北齊時期又興起復古大潮,造像流行古印度地區薄衣貼體式造像風格,甚至隱現肌膚,有的不雕刻衣紋。山東的青州作為北齊的三大都市之一,充分發揮其交通便利的優勢,不但吸納了中國南北方造像、古印度造像風格,而且融入了自己本土的新鮮元素,充分表現了山東佛教造像的活力,創新了這種薄衣貼體風格。雖然中國其他地區造像也有這種薄衣貼體的特徵,但遠沒有山東地區造像那麼精美和成熟。因此,在這一時期,山東的薄衣貼體造像樣式獨領了一方潮流。一些學者曾經苦苦探究山東的這種薄衣貼體造像風格的來源,有的認為來自中原,有的認為來自南方,還有的認為直接來自印度地區,但大多人傾向於山東綜合了上述地區的造像特徵,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貼金佛像

菩薩像上繁縟的裝飾:北齊時期菩薩裝飾十分華麗,為其他地方的圓雕所不及,極富山東地域特色。主要表現在頭飾、披帛、瓔珞、衣帶等裝飾上,雕刻繁縟而精細。

貼金和彩繪裝飾:在山東出土的一些造像上,保留了大量貼金和彩繪,較為稀罕。貼金施于造像的皮膚裸露處,如面部和袒露的胸部、手臂等部位,有的甚至全身貼金;彩繪則施于頭部發髻、身上衣裳和袈裟,彩繪以黑、紅、白、綠為多。北齊佛像袈裟上常以彩繪畫“田”字格,這是文獻上常提到的“福田衣”袈裟。青州還有一種“法界人中像”,是根據佛經上的教義來製作的,即在佛的身上刻畫或彩繪佛教故事或佛像,表現的是盧舍那佛,宣揚的是法身不滅,佛法永存的觀念。中國境內現存“法界人中像”很少,不過20余例,十分珍貴,而山東境內就佔有多半。

山東佛教造像這些特點的形成並非無源之水,在漢代,山東是全國畫像石雕刻最為發達的地區,不但雕刻數量多,而且雕刻精美,為其他地區所不及。山東北朝時期的佛教造像應該是繼承了漢代精湛的雕刻技藝,並在其基礎上發展創新,形成又一藝術領域的高峰。

   上一頁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