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東方遺珠:山東北朝時期的佛教造像藝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5-17 16:56:50 | 文章來源: 濟南時報

縣西巷北齊菩薩頭像

代表著國家形象的國家博物館新近開放,一時成為人們進京旅遊的熱門地點之一。在國博重點推出的展覽“中國古代佛造像藝術”展中,有六件來自山東青州的大型石雕造像成為“亮點”,山東的佛教造像藝術也再次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其實,自20世紀80年代起,一批批考古發現,就使得山東佛教藝術研究成為熱點。

佛教在中國興起時,社會動蕩、政權割據,大體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山東正好處於南、北交接地帶,在南北文化交流過程中,起到很大作用,在佛教造像方面表現十分突出。

山東佛教興盛源於朗公

一般認為,佛教在東漢初年正式傳入中國,在東漢晚期出現了中國境內最早的佛教圖像。山東雖然遠離西土,但也是較早出現佛教圖像的地區之一。

山東佛教的興盛源於一個叫朗公的僧人。前秦皇始元年(351年),朗公雲遊至濟南附近,見四週環山,谷幽泉清,遂創築房屋興建寺廟,人稱“朗公寺”。有人將之稱為山東最早的一座寺院,山東佛教的發祥地。至今還能看到“朗公寺”的基址和遺跡。隋代著名的四門塔就坐落在這裡,還有唐代的龍虎塔和摩崖造像。朗公是西元4世紀的著名僧人,雖然當時政局混亂,但各朝君王對朗公都十分禮遇。前秦皇帝苻堅曾詔令裁減佛教寺院僧人,但因為傾慕朗公的德行,特地照顧,朗公寺僧眾不在裁減之列;南燕皇帝慕容德曾封朗公“東齊王”的稱號,並給兩個縣租稅。很多僧人都慕名而來,追隨朗公。一時間,濟南周邊寺院眾多,佛教極其昌盛。由於臨淄和青州兩地的重要經濟和政治地位,臨淄和青州佛教也緊隨其後,日益興盛,至今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兩地在該時期雕刻的大型佛像。南北朝時期,山東已然是中國東部的佛教中心了。

雖然山東地區在野外保存了一些北朝時期的摩崖龕窟造像,但規模都不算大,難以與西部敦煌、雲岡、龍門等大型龕窟比肩。因此,20世紀80年代以前,研究者對山東的佛教造像藝術只是偶有涉及,並沒有太多的關注,與“中國東部的佛教中心”地位甚不相稱。20世紀80年代以後,一批批考古發現,推動了山東佛教藝術研究的熱潮,在驚嘆之餘,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山東佛教在中國的地位。

銅造像

山東境內佛教造像的重大發現

在此不妨先回顧一下20世紀80年代以來山東境內幾批以出土佛教造像為主的重大發現。

1983年,在山東省博興縣崇德村發現的一個佛像窖藏,共有94件青銅造像,其中33件有確切的紀年銘文,造像的年代為北魏至隋代,主要為北朝時期的造像。

1984年,在山東省臨朐縣清理了明道寺塔遺址,在寺塔下面發現一個“地宮”,地宮內藏有大大小小的佛教石造像碎塊多達1200余塊。雖然地宮是北宋時期的,但出土的造像年代幾乎均是北朝時期作品。寺塔和地宮是北宋時修建的,北宋僧人將前代破損造像收集起來,埋藏於此。

1988—1990年,在山東省諸城市區內發現多座長方形佛教造像窖藏坑,清理出各類造像殘體共計300余件,其中保存較好的軀體、頭像約百餘件,都是北朝時期造像。

1996年,在山東省青州龍興寺遺址內發現了一座專門埋藏佛教造像的窖藏坑,坑內放置大量的殘損造像,共計400余尊。以石雕造像為主,絕大多數為北朝時期造像,也有少量唐代和宋代造像。窖藏的建造和埋藏年代為北宋時期。

2003年,在濟南市區縣西巷發現80余尊北朝、隋唐時期殘損造像。這批造像以石雕像為主,有的出土于窖藏坑內,有的出土于廢棄的井中。這裡是唐代濟南開元寺遺址。除了造像外,還發現了一座宋代的寺塔地宮。

這些發現,再現了一千五百年前山東佛教的興盛和繁榮,表現在造像藝術方面,形成“山東樣式”的地方風格,其特徵不僅在國內獨樹一幟,而且在某一時期引領了國內造像的時尚。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