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術館免費時代的到來,更多的公眾走進美術館,享受文化藝術帶來的熏陶,提升審美能力。常去美術館的細心觀眾一定會發現,在美術館裏也可以買書,藝術書店的存在為他們提供了方便。那麼,它們的生存現狀如何?還需要在哪些方面進行提升?藝術書店為美術館的公共服務能起到什麼作用?
各美術館重視程度不一
據記者調查,幾乎所有的美術館都設立了藝術書店,但是,大多數的藝術書店不論從規模上還是服務水準上,都還處於起步階段。僅有少數國家級和省級美術館的藝術書店形成了規模,並有了自己的特色。
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等幾家美術館的藝術書店規模較大,他們不僅成立了公司,銷售的商品也由藝術類書籍擴大到了其他藝術衍生産品。
據悉,中國美術館自1979年年底就成立了北京中文美藝術交流中心,主要經營藝術書店、藝術品商店和咖啡廳。該中心是中國美術館的二級企業,隸屬於中國美術館發展部。據發展部主任郭玉榮介紹,最初,中國美術館的藝術書店是外包給其他單位的,近年來,中國美術館收回場地,開始自主經營,經營範圍包括美術館展覽項目配套出版的畫冊、明信片等。
據上海美術館館長李磊介紹,該館成立了自己的畫廊,獨立經營。該畫廊會和藝術品出版社以及圖書經銷商合作,銷售文化類和藝術類書籍,包括部分進口書籍,種類達到了上千種。
然而,更多的美術館並沒有自己獨立的藝術品服務公司,而是採取了與其他專業的書屋或者書店合作的方式。如浙江美術館為了節省成本引進了杭州曉風書屋,曉風書屋除了銷售自有書籍,也協助美術館銷售配合展覽而出版的畫冊、理論書籍等。廣東美術館則將場地租給當地的學而優書店。“我們跟他們只是租賃關係,我們有自己的網上書店。”廣東美術館新聞宣傳部主任王嘉告訴記者,該館只有網上書店是自己的,經營品類豐富,主要經營名家畫冊、藝術理論書籍、少兒讀物、技法類書籍、明信片和掛曆等,點擊量、銷售量都不錯。
更多的美術館不僅沒有網上書店,館內的藝術書店規模也較小,經營模式非常簡單,仍在探索中。
書店應更新服務模式
藝術書店是美術館服務公眾的一個窗口。書店為觀眾提供了豐富的藝術書籍,尤其是當美術館舉辦精彩展覽時配套出版的畫冊與論文集等同時在藝術書店出售,為觀眾提供了方便。但是記者了解到,雖然買書方便了,但是由於不打折,館內的書價往往高出一般書店和網上書店一大截,僅有少部分特價書可供觀眾選擇。而藝術類書籍尤其是畫冊的價格普遍較高,有的甚至高達上千元,這也導致在美術館的藝術書店買書的人非常少。為何不能在價格上讓利於觀眾?郭玉榮表示,由於藝術類書籍的進價較高,以及部分圖書是與藝術家或者機構合作推出等原因,打折之後就會面臨虧損,因此,目前大部分圖書沒有折扣。
此外,個別美術館考慮到公眾需要,積極探索更新服務模式。比如,上海美術館推出了簡裝本的口袋書,以方便觀眾攜帶和欣賞。“口袋書是文化普及類的書,內容包括美術館館藏的作品和重大展覽的作品,全彩印,但定價不會高於40元。因此比較受觀眾歡迎。比如吳冠中大展的時候,我們印製了3000本口袋書,現在基本銷售完了。”上海美術館館長李磊告訴記者。
美術館免費開放後,不少美術館觀眾流量大增,觀眾群體也有所改變,“為了適應這一新的形勢,我們和藝術書店店長研究考慮推出口袋書和單行本,以及小孩子喜歡的本子,並考慮針對特殊的人群,引進藝術教育類圖書,豐富圖書種類。”郭玉榮説。
進入美術館的觀眾不僅有藝術家、美術愛好者,還有更多普通的觀眾,他們對藝術理論的書籍可能毫無興趣,而價格高昂的畫冊也讓他們望而卻步,因此免費的公共閱覽室的設立顯得尤為必要。
上海美術館是極少數設立公共閱覽室的美術館之一。李磊告訴記者,該館的公共閱覽室已免費對公眾開放6年,今後將進一步改善公共閱覽室的服務條件,提供更多的圖書,讓藝術更好地傳播。
我們期待,美術館在完善附屬書店功能的同時,也能開設一個公共閱覽室,以更貼心優惠的方式服務公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