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4月8日電(記者 廖翊)3月1日,《復興之路》基本陳列作為國家博物館改擴建工程竣工後推出的第一個基本陳列與廣大觀眾見面,一個多月來,參觀踴躍,好評如潮。
2007年10月,《復興之路》大型主題展覽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舉行,引起了社會強烈反響,成為人們了解國情、學習領會十七大精神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課堂。此次修改後的《復興之路》基本陳列在國博復展,緊緊圍繞民族復興這個主題,全面展示了中國近現代歷史的主線,突出表現了歷史和人民為什麼和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産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深刻揭示出歷史和人民為什麼必須始終堅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動搖。
同時,復展陳列的表現方式也有很多亮點和創新,使陳列更加生動活潑,達到了新的水準,可以稱得上是國博的鎮館之展和重大歷史題材展覽中的精品。
國博有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與過去《復興之路》大型主題展相比,國博《復興之路》基本陳列面積增加了近一倍,即近6000平方米,內容時限延長了近3年,並呈現以下5大新特色。
一是內容更加豐富。近3年來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如抗震救災、舉辦奧運會、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及應對金融危機、建國60週年慶祝活動、玉樹地震、上海世博會、G20峰會、兩岸關係新進展等,都在陳列中得到表現。
二是文物更加充實。展出文物由在軍博展出的630余件增至1280余件套,均為珍貴文物。其中新增加了很多大體量的文物,如:反映世界資本主義最初發展的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織襪機,表現帝國主義列強破壞中國主權的租界界碑,表現中國資本主義初期發展的粗紗機及子彈裝配機,表現五四運動期間印製宣傳品的印刷機,表現平津戰役中解放軍使用的發報機,見證解放軍渡江作戰的木船,見證中國舉辦奧運會盛大開幕式的大型道具──缶,表現中國人民戰勝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的第一支救援隊的隊旗等,還有表現改革開放巨大變化的20世紀90年代以來北京市民使用的社會保障憑證、成都市雙流縣瓦窯村保持土地經營權長久不變戶主大會決議等。
三是藝術性更加突出。為突出主題,基本陳列加強了藝術設計,增加美術作品數量,特組織創作美術作品15件,如油畫《清王朝的專制統治》《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以及雕塑《苦難的中國人民》《血肉長城》《艱苦創業》等。同時,選用觀眾難得一見的館藏經典美術作品21件。美術作品總數比在軍博展時多了30件。
四是展示氛圍更加濃厚。通過突出對展示氛圍的準確營造和把握,陳列各部分所採用的不同手段,包括色彩、材質、空間的疏密變化、多模式照明系統及諸多科技手段,恰當地營造了內容與文物的展示氛圍,挖掘了文物的內涵,使整個陳列跌宕起伏,達到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
五是展示手段更加多樣。立足於陳列主題的需要,以雕塑、油畫、國畫、場景、復原、沙盤、電動圖表、模型、零距離觸摸屏、電子翻書、高清全息投影等多種手段,包括高科技手段,突出對重點內容的表現,更加深刻生動地揭示陳列的內涵,增強內容的表現力和視覺的衝擊力,並吸引觀眾參與其中。如“兩彈一星”數位幻像劇場採用國際領先的數字技術,生動再現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的場面,使觀眾仿佛親臨現場,具有強烈震撼力和感染力。
國博表示,修改復展的《復興之路》基本陳列體現出了大氣莊重的風格,增強了歷史的厚重感、文化的豐富感,同時體現了博物館的展示特點,彰顯出“復興之路”宏大主題的深邃魅力,將成為對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近現代史教育和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