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大未來林舍新展《蓄勢·續勢》三月登場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3-08 18:46:29 | 文章來源: 新浪收藏

展覽海報

《歸》陸先銘 綜合媒材 142x236cm 2010年

《飄浪暗夜的蒼白郎君》郭維國 油彩畫布 200x300cm 2009年
 

展覽名稱:蓄勢·續勢

展覽日期:2011.3.12—2011.4.6

開幕酒會:2011.3.12 3:00pm

展覽地點:北京·大未來林舍畫廊

展覽介紹:

北京大未來林舍畫廊在去年末的開幕展,展出了多位當代經典藝術家的作品。承著開幕的勢頭,林舍畫廊在2011年3月開春推出“蓄勢·續勢”藝術家聯展。此展結集了兩岸華人中堅藝術家的作品,除了冀許藝術家們在藝術創作上能邁向下一個里程,更引出畫廊在新的一年裏蓄勢待發的心情,表達畫廊蓄積實力,延續開幕宏勢的自我期許。

這次展出的藝術家包括陸先銘、郭維國、冷冰川、曹暉、徐文濤、鈔氏兄弟、劉時棟與賴九岑。這幾位藝術家生長于60—70年代之間,相似的華人文化背景,但在環境與社會氛圍的差異,讓其作品展現出對文化與社會的多樣演繹。陸先銘與郭維國為台灣重要藝術家團體—悍圖社的成員,其作品刻畫著對城市、人物與中年狀態的細微體察。冷冰川在色彩純粹的畫面中,透著東方文人的韻味。曹暉與徐文濤以身體議題,揭露該世代焦慮與矛盾的心理狀態。鈔氏兄弟的作品,則訴説著一個時代的共同記憶。劉時棟與賴九岑則在資訊過剩與文化交融的世代,涂磨、拼貼出新世代的語匯。

參展藝術家資料:

陸先銘

1959年出生於台北市1982年畢業于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歷任華岡現代藝術協會、台北畫派、悍圖社會長1981年榮獲雄獅美術新人獎首獎、1992年又獲台北現代美術雙年展首獎、2002年再獲廖繼春油畫創作獎首獎。

陸先銘二十多年來的創作內容,一直鎖定在他生活空間環境中所糾結的文化省思,未曾改變,希望借著不同時期的人文觀察、心境變遷、研究角度,所創作的系列作品,依序勾勒出台灣在邁入新世紀後,社會裏層某一種堅實特殊的文化造形。這種誠懇面對生存空間環境的作品,結構性的展現了台灣社會特有的強韌生命力,借著精練的造型選取、色彩安排,紀錄了我們共同的記憶,這不只是圖像的熟悉,而是生命底層共有的軌跡,難以取代的集體意識。

陸先銘的展覽紀錄豐富,涵蓋國內外各大美術館、畫廊,多年來已逾百餘次,作品且獲德國路德維國際藝術論壇等各大美術館、博物館及私人收藏。

郭維國

1960年生於台北。1984年畢業于文化大學美術系,1985年加入台北畫派,積極參與台灣現代藝術運動並於1994、1996年參加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行之雙年展。1998 年組“悍圖社”,並任首屆社長。

他以一種把現實生活中較不“真實”的自我,掀開那一層“偽裝”的表像,認真地看待並重新建構較真實自我的過程。在畫裏他用矯飾、象徵、隱喻的手法,來表現隱藏于潛意識中的真實“角色”。畫中裸露的自我形象的姿態、表情與裝扮的對象所建構出來的是一種戲謔、曖昧、無奈、自我嘲諷的意識,某種層面上是自信與解放的宣告。是一種往自己內心深處挖掘潛意識、拼湊記憶與慾望的過程。讓他較清楚看到自己過去與現在的心靈樣態,而在畫作中扮演真實生活中無法如願以償的“慾望”角色。

2000年獲美國Freeman基金會亞洲藝術獎首獎,2002、2005年于台北大未來畫廊舉辦個展﹝暴喜圖﹞3及﹝暴喜圖﹞之柳暗花明。2004年獲頒李仲生基金會現代繪畫獎,同年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碩士班畢業,2006年獲第五屆廖繼春油畫創作獎,並獲邀于台北市立美術館個展。其作品經常受邀參與台灣各美術館的展覽及多次獲邀提供作品于各國藝術機構參加展出。

冷冰川

冷冰川1961年生於江蘇南通,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以冷冰川植根中國文化的精神取向和長年旅居海外的特殊身份和生存方式,以及他對於外部世界的關注和敏銳捕捉,給予他藝術創新的種種可能。冷冰川通過他的布上作品創造了一系列符號化的中國文化印記,重新喚起人們對丟失已久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記憶。正如他自己所説:“創作于我就是返鄉,就是回到純真年代。當人達到創作深度時,記憶開始恢復。”於是,中國古代的琴瑟、陶俑,宋人董源、馬遠的江南山水,明末清初八大山人的墨鳥花果,以及蘇州園林,皮影人物,便都成為他入畫的題材。他從中國以及西方的藝術傳統資源中找到了新的選擇的可能性,並通過他獨特的創造性轉換,為藝術發展開拓出具有中國立場的新出路,同時也為西方擺脫藝術終結的魔咒,提供某種啟示。

曹暉

曹暉1968年生於中國昆明,1991年畢業于雲南藝術學院,2000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係。

曹暉對創作的執著態度,使他形成線性的思維邏輯。這種鍥而不捨的邏輯力量,在中國傳統的處世哲學磨礪下往往具有鋒芒,有時甚至能捅破窗戶紙,揭示事物內在的真相。日常生活物品進入曹暉材料轉換的視野,目的還是為了顛覆日常經驗。在《可視的體溫》系列中,曹暉把性意識表現為來自身體隱秘內部的、無所不在的曖昧因素。生鮮艷麗的肉紅色,使這些作品不動聲色地表現出刺激人感官的異常感。這些物品在喚起觀看者熟悉、親切的日常經驗的同時,冷不丁地散發出一股股超越日常的妖嬈、陰邪的氣息。

徐文濤

徐文濤1968年生於武漢,1999年畢業于湖北美術學院油畫係。

人的身體是徐文濤一貫的關注點。基於對影像與油畫語言的雙重敏感,他總是把這種獨特的人文關懷以畫面形象的方式進行生動的表述。徐文濤深知全球化語境對個人經驗的影響。他的畫幾乎無法讓人判斷出作者的身份、膚色和文化背景,僅僅呈現出一種感知和表達的真實。徐文濤直接切入當下人類普遍的生存境遇,回應人的身體與現實産生的種種衝突,使作品獲得更為廣泛的視覺傳達和干預社會現實的話語權力。而他在風格化方向上的努力,似乎也加重了作品的人性內涵。

鈔氏兄弟

鈔子藝、鈔子偉1970年生於河南南陽,畢業于河南南陽理工學院藝術系,先後在中央美術學院學習。

自2002年創作陶藝作品《消逝的家園》全國第七屆陶瓷藝術展上獲得金獎,鈔子藝、鈔子偉兄弟倆名字開始在陶藝乃至雕塑界嶄露頭角受到關注起,他們兄弟倆合作的作品便朝著高難度的領域開崛,挑戰著陶藝的極限。一直以來作品越做越大,體量越做越重,由外在酷似逐漸觸及人們心靈的真實,由技法而觀念,由分體而集中。此次展覽鈔氏兄弟的作品除令人驚嘆的陶藝技術,更廣泛涉獵了當代社會話題。

劉時棟

劉時棟自1990年代便藉由大型的裝置藝術以強烈實驗精神,遊走于各種不同的創作形式,例如在關渡橋下放置巨大且鮮黃的“非常母”女體充氣娃娃;或運用汽車結構改裝的大型裝置作品(帶祿獸)。這些不斷嘗試拆解、重組各種不同媒材語匯的過程,于2001年北美館的個展“七彩霓虹,閃。閃。閃”中有了階段性的總結。展中作品,大量混用各式媒材,將圖像符號並置重組,形成近年拼貼創作的基調。

劉時棟的拼貼作品蘊含了豐富性與生命力,透過視覺上的解離、並置、融混等手法,創生出符號關係曖昧且意涵交織的繪畫性空間。細看他的作品,觀者會發現不同的紙質、鎊數、色料以及印刷技術,讓這些影像碎片在色彩、厚薄、質感等方面都産生出微妙的差異,再加上藝術家有意識地以顏料基底收拾畫面的空間與層次,其美感經驗自然不是均質化的數字影像所能呈現。換言之,儘管這種圖像拼接遊戲背後的基本操作邏輯,同樣建立在類似“圖層”(layer)的簡單概念上,但手工製作的方式確認影像碎片彼此之間的連結,依然維持在一種“對象與對象”的關係,而非單純視覺符號層面的脈絡交織。即興發展的作品畫面,透露著劉時棟如遊戲般的創作模式。藝術家曾説到:“我認為透過遊戲的方式創作是不錯的方式,因為人在比較輕鬆的狀態下,才能夠發揮潛能,表現自己真實的部分。……對我而言,身體跟作品貼近的部分,像是手,其實是愈放鬆愈好。”劉時棟的作品透著手感的溫度,紙本圖像之間的秩序結構,要求長時間心無旁騖且極具耐性的工整製作,圖像的堆棧、聚散與錯落間,讓人閱讀出藝術家身體的協調與呼吸的節奏。

賴九岑

賴九岑的作品中有著一股較為流行的氣味,不過在其卡漫的表像之下,本質上其實是個恒久的繪畫命題:模擬與再現。他的創作狀態似如裏爾克(Rilke,R.M 1875-1926)所言:正是從當前潮流和藝術家不合時宜的人生觀之間的這種矛盾中産生的一系列小小的解放。其作品中類玩具的頭像,它們就如同符號自身般的生産和增殖。以其創作的脈絡來看,他的作品可説是一種生活的取樣或標本式的擷取。他透過這種十分“節制”的創作方式,在除去細瑣的構圖、空間與繪畫手感之後,我們反倒可以真正地面對圖像自身,以及畫面上那層層疊疊的色彩與隱藏在平涂內部與邊緣輪廓的繪畫性,而作品就在這些特質中呈現出一種既平整冷感又厚實豐富的物質性變化。在此,我們可以清楚地見到他從這種單一中尋到多變,以及在節制中找到繪畫的另一種可能的特殊方式。

賴九岑一向只畫他看見的事物,或許看得到的對象物,對他來説才是真實且永不褪流行的創作方式。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 1911-1980)曾説:當舊形式達于巔峰之際,恰是全然相反的新形式露面之時。或許我們可以期待他能夠以此古老的藝術命題,在當代的藝術環境創造出一種截然不同的結果與樣貌。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