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和70年代,他任教于蘇裏科夫美術學院油畫係,這一階段是他油畫創作的豐收期。
他畫了不少肖像。《入睡的阿廖沙》作于1960年,畫的是他在中國工作時出生的兒子阿力克賽。兒子睡在初夏花園的小床上,空氣清新、丁香花盛開,一片溫馨、幸福的氣氛。藝術家《杜勃洛謝爾多夫》是馬克西莫夫的朋友,他正在自己的畫室中作畫,一手拿著畫筆,一手放在下頜處,目光集中地看著前面,椅背上放著他的軍大衣,暗示了他部隊畫家的身份,這是一位閱歷豐富,有相當藝術成就的畫家。馬克西莫夫曾多次畫過他妻子加麗娜•李伏娃的肖像,加麗娜受過藝術專業訓練,從事油畫和裝飾畫創作,1955年她隨丈夫來到中國,是一位有教養的俄羅斯女畫家。馬克西莫夫帶著愛意,描寫了她和她的工作室,畫中人的服裝、髮式和生活環境諸方面,表明瞭她的職業身份。這一時期,他還畫了蘇聯人民演員契爾科夫、雕塑家基巴爾尼科夫、作曲家卡巴列夫斯基、宇航員列昂諾夫和庫巴索夫等人的肖像和《女大學生》、《農婦達麗婭》、《拿著信的大學生》、《礦工》等作品,他刻畫的都是很有特色的同時代人的形象。馬克西莫夫常説:“肖像體裁是最難的體裁之一,一個肖像畫家必須用自己的整個身心去領悟對象的內心世界,也就是人民常説的,要善於表現人的內心狀態、人的追求和理想。肖像畫家的課題是對人物做出心裏分析,這種分析有時顯得輕而易舉,得心應手,但更多時候是艱巨而緩慢的過程,要求畫家進行高度緊張的思考。”
馬克西莫夫兩幅描寫蘇聯女工的風俗畫在畫界曾得到好評。一幅是他60年代傾注了幾年心血創作的《彼列斯拉伕的刺繡女工》;另一幅是70年代表現卡馬汽車廠工地食堂工人的《等待作業組歸來》。《彼列斯拉伕的刺繡女工》構思于60年代初,1963年畫完初稿,最後的完稿日期是1967年。這幅畫在構圖上很有特色,畫面上呈現的是一個勞動車間,自上而下層次分明地描繪了已經繡成的布料、五個女工的形象和窗外彼列斯拉伕小城冬天的房屋和街道,人物、景物安排得當、色彩配置優雅、明快。《等待作業組歸來》的題材來自卡馬河開發區未來的汽車廠工地。70年代初,馬克西莫夫多次深入工地收集創作素材,他看到建廠初期的生活和工作的條件極其艱苦,但男女工人們積極苦幹的勞動場面使他感動。70年代上半期他的許多好畫,如前面我們提及的水彩肖像《卡馬汽車廠工地建設者》系列,就是在這裡完成的,促使馬克西莫夫創作《等待作業組歸來》的動因,是他在工地食堂裏看到的動人情景:在一個用白樺樹桿架起的簡陋的帳篷內,有切好的麵包,煎好的雞蛋,女廚師正準備週到的服務,作業組的工人們很快就會蜂擁而來。《等待作業組歸來》(幅面較大180×170cm)于1975年完成,並於同年展出於全蘇美展,展出後被蘇聯文化部作為優秀作品收藏。油畫完成的前一年,馬克西莫夫還曾用水彩作了一幅尺寸較小的變體畫(98×73cm)。油畫與水彩畫不同的質材、技法、各顯其特色。用水彩完成的這幅,現藏蘇聯美術家協會。在創作過程中完成的許多小稿和草圖也十分精彩,大多為有關的美術館收藏。
60—70年代,馬克西莫夫還創作了一些介於肖像和歷史畫之間的油畫,如《戰鬥間隙》、《20年代的共青團員》和《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等。
《戰鬥間隙》(1964—1966)的主人公,是衛國戰爭時期的一位戰士。簡陋跼踀的小木屋和他尚未脫下的軍大衣、軍帽、軍靴等,説明他處於戰爭的環境之中。在短暫的休息間隙,他彈起心愛的樂曲,並陷入深沉的思念。通過他手中的三角琴,墻上挂著的吉他等可以看出,這位戰士入伍前是從事音樂工作的。二戰期間,有許多藝術家應徵入伍,如雕塑家武且季奇、風景畫家格裏查依等都曾在炮兵部隊服役。所以這幅畫的內容是有典型意義的,由這幅畫開始,引發出他稍後兩幅與戰爭歷史有關的肖像創作。
《20年代的共青團員》的構圖像一幅當時的集體照片,有如在國內戰爭開赴前線之前的情景,或某個小縣城裏召開青年代表大會時所留的合影。七個青年人作擺好姿勢狀,背景上有革命口號,他們目光嚴肅,神態莊重,充滿了二十年代青年人為保衛十月革命成果而貢獻自己生命的激情。《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的畫中人物是自傳體小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主人公。馬克西莫夫在接近正方形的畫面上,把奧斯特洛夫斯基安排在右側,留下左邊較大的空間表現修鐵路的青年人。在革命年代艱苦的寒冬裏,他們完成了幾乎只能在神話裏才能完成的工作任務,為此奧斯特洛夫斯基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他成了殘廢,但他用不屈的生命和毅力,在病床上完成了他的自傳體小説,留給人們一個為革命理想而獻身的真實感人的故事。這幾幅作品很有時代氣氛,用色和構圖也力求樸實、簡練,引起人們對歷史的親切回憶。
在這階段的創作中,馬克西莫夫還畫了一些帶有情節的風景畫,如《馬》、《春天要來了》、《雪》、《修船》、《冬天的傍晚》、《菜園子》等,生活氣息撲面而來。至於純粹的風景畫如《小鎮》、《冬》、《彼特魯斯河》、《解凍》等,同樣散發出俄羅斯鄉間寧靜祥和的氣氛。
80年代以後,生來熱愛大自然與農村的馬克西莫夫,認真讀書和研究大師們的繪畫,對俄羅斯19世紀後期列維坦、謝洛夫等名家的風景畫反覆深入地探討,並在作品中加強了意境的營造,色彩更加富有表現力,他在《有太陽的日子•冬天》、《春天最後一畦薄冰》、《銀白的花邊》、《黑色小溪》等油畫中,筆觸揮灑自如,色彩關係和諧,自然界的詩意躍然于畫面。這時,肖像仍是他心愛的題材,他畫他最熟悉的農民,畫他的朋友、同行和親人。他滿懷深情地描寫他簡樸的鄉間別墅以及周圍的柵欄、草地、錦葵花。
在馬克西莫夫晚年,俄羅斯社會處於轉型期,俄國文化受到西方現代主義的衝擊,但他仍然飽含俄羅斯傳統文化的人文情懷,表達他對民族與土地的摯愛。
作為一位傑出的畫家,一位出色的美術教育家,一位中俄文化交流的使者,馬克西莫夫的一生永遠值得人們的尊敬和紀念!
本畫集刊載的82件作品,對我們全面了解這位卓越藝術家的面貌,尤其使我們對原來所知甚少的他早期和晚期的作品有了更清楚的認識,從而為我們深入研究他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資料。在這裡,我們代表廣大讀者,對提供這些精彩繪畫作品圖片的幾位中國收藏家表示感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