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馬克西莫夫畫集》
文/奚靜之
20世紀以來,俄國文學和藝術一直受到中國社會大眾的關注與熱愛,中國文藝家們也從俄國文藝中獲得有益的觀念與技巧的借鑒。俄國文藝以其關注人生與關注社會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彰顯於世,具有鮮明的民族氣派和時代特色。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俄國美術就被魯迅、徐悲鴻等諸位先生陸續介紹到中國,推動了中國現實主義版畫、油畫和雕塑的發展。中華人們共和國成立之後,當時的歷史和環境進一步促進了中俄兩國的美術交流,俄國美術作品展覽常在中國舉辦,介紹俄國美術的圖書與畫冊廣泛地在中國傳播,兩國美術家人員的交往也很頻繁。一些著名的畫家如阿•蓋拉西莫夫、梅爾尼科夫、韋列伊斯基等,都曾來華參觀訪問,並與中國同行交流創作經驗。在中俄美術交流中,有一位俄國畫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就是康•馬克西莫夫。他曾受蘇聯政府委託,接受中國文化部的邀請,來中國舉辦了為期兩年半(1955—1957)的油畫訓練班。他為中國培養了一批油畫家,傳授了較為完備的油畫教學方法。
馬克西莫夫之所以被蘇聯文化部選為來華教授油畫的專家,是由兩個因素決定的:其一,他是一位有成就的油畫家,他的作品享譽當時的蘇聯畫壇;其二,他是一位有教學經驗的教育家,是莫斯科蘇裏科夫美術學院的教授,當代油畫名家如特卡喬夫兄弟、薩拉霍夫、尼基奇等都曾是他的學生。馬克西莫夫之所以立足於蘇聯美術界並在美術教育中備受人們關注,除了他的藝術天賦外,更由於他的勤奮好學與對社會現實的關注。他深諳藝術規律,對俄國與西歐現實主義繪畫傳統頗有研究,主張油畫創作者除了必須具備寫實造型的基本功外,既要敏感於現實生活與大自然給予的啟發,也要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與創造性。他的藝術才能在不同的題材和不同的媒介中體現出來,他創作了不少革命歷史畫、風景畫、風俗畫、肖像畫,他的油畫追求在寫實中傳神,技巧精湛,素描功力嚴謹,速寫生動,水彩筆觸輕鬆,色彩活潑,富有寫意精神。
馬克西莫夫在中國的教學活動,是中俄美術交流活動中一段難忘的歷史。其間,他不僅把俄國和歐洲的藝術成果帶到了中國,而且親身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魅力,由此在他的創作中也增添了中國元素。他的不少作品或在中國完成,或吸收了中國寫意藝術的某些成分。從那時起,這位俄國畫家的名字為中國藝術界所熟悉,他的作品被眾多中國觀眾所欣賞,關注20世紀中國美術史和中俄美術交流史的各國專家,也以很大的興趣關注和研究他的生平與創作。他的作品除了收藏在俄國美術館以外,也被中國、美國和一些歐洲國家的收藏家珍藏。
康斯坦丁•馬克西莫夫(Костантин М.Максимов,1913-1993)出生在離莫斯科不遠的伊萬諾夫省。他從小喜愛繪畫,在中學時代經過一段繪畫訓練之後,于1936年考入莫斯科印刷學院油畫係,不久即轉到組建不久的莫斯科造型藝術學院(1948年改名為蘇裏科夫美術學院)學習。1943年畢業,因成績優異留校任教,1946年跟隨著名油畫家利亞日斯基當研究生。利亞日斯基是一位卓越的肖像畫家,20年代曾以《集體農莊女主席》和《女代表》兩畫在蘇聯享有盛名。1946—1955年間,馬克西莫夫除了教學任務外,還先後創作了一系列使他成名畫壇的佳作。
歷史畫《庫圖佐夫在紅村》創作于1946年,這幅畫的素材來源於1812年拿破侖入侵俄國的一段歷史。在二戰後描寫本民族歷史上著名將士的英雄主義事跡的題材,在俄國畫界是普遍的現象,馬克西莫夫在庫圖佐夫形象的刻畫上顯示出不凡的技巧,使人想起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中對這位將軍的生動描寫。
1949年,馬克西莫夫著手大幅油畫《列寧的葬禮》的創作,畫中再現了紅場上人們送別列寧遺體的情景。後因政治原因此畫未能最後完成,但在氣勢恢宏、人物眾多的畫面上,考驗了馬克西莫夫塑造人物肖像的功力。也在這一年,為紀念莫斯科建城800週年,蘇聯政府決定授予莫斯科先進工作者列寧勳章,並用藝術形式塑造他們的形象。馬克西莫夫和葉芳諾夫(1900—1978)等四位畫家一起,接受了大幅油畫《莫斯科先進工作者在克里姆林宮》的訂件。與此同時,馬克西莫夫又畫了一組《莫斯科名人像》,其中有地鐵機械師、歷史學家、工人、飛行員等肖像。因這些作品,馬克西莫夫于1950年第一次獲得當時蘇聯國家級的最高獎項——史達林文藝獎。
1951年,由葉芳諾夫領銜,馬克西莫夫和格裏查依等五位畫家合作完成了另一國家訂件《蘇聯科學院主席團會議》,這是一幅描寫數十位當時蘇聯學界泰斗的巨大畫作。馬克西莫夫完成了捷林斯基等四位院士的肖像。不同於50年代初蘇聯畫壇上出現的許多色彩華麗、歌舞昇平的群像畫,這幾位畫家配合默契,用較為質樸的藝術語言力求表現蘇聯學者的風度、氣質和精神面貌,從中可以看到藝術家對俄羅斯19世紀肖像藝術優秀傳統的繼承和發揚。《蘇聯科學院主席團會議》一畫的創作集體獲得史達林文藝獎,馬克西莫夫第二次得到這一殊榮。
1954年,馬克西莫夫在全蘇美展上的《薩沙—拖拉機手》給畫界和觀眾面目一新的感覺。這幅畫以描寫農村普通勞動青年生動樸素的形象,受到人們普遍的讚賞,蘇聯美術界的領軍人物、油畫大家約幹松,在1955年的“藝術”雜誌上撰寫評述全蘇美展時,對這件作品予以高度評價。權威的特列恰科夫美術館收藏了這幅油畫,並成為該館的長期陳列。正是這件尺幅不大但有豐富藝術含量的作品,奠定了馬克西莫夫在蘇聯藝壇的位置。
在馬克西莫夫的早期作品中,除了上述歷史畫、群像畫和肖像畫,以及諸如《薩沙—拖拉機手》這些既有肖像特徵,又有某些情節的作品之外,他還創作了一些風俗畫小品,如《在小船上的孩子們》、《交售國庫糧》等;和一些風景畫,如《秋天》、《春來了》、《城郊》、《斯維尼格勒郊區的春天》等,他充分利用對色彩的敏感,或表現充滿陽光、歡快明朗的自然景色,或表現天空大地氣候的微妙變化。
1955年春,馬克西莫夫作為一位成熟的、有豐富創作和教學經驗的藝術家來到中國,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主持了全國油畫訓練班,對來自中國各地經過嚴格挑選的21位青年油畫家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培訓。馬克西莫夫對學員們側重於油畫基礎和油畫創作兩方面的訓練。他根據俄國學院教學體系制定了較為嚴謹和科學的油畫教學大綱,通過循序漸進的課堂作業和室外寫生步驟,加強型和色(即素描和色彩)相結合的訓練,提高學員的造型能力;通過在體驗生活中收集素材、醞釀構圖以及從小稿到定稿的全過程,培養學員的構思和創作作品的能力。同時,按照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要求作品思想性與審美性的統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