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中國美術的“拿來主義”:首批中青年海外研修調查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2-12 11:17:01 | 文章來源: 中國藝術報

曾作為國家公派訪問學者先後留學于法國巴黎第一大學和義大利羅馬第一大學的王端廷,在義大利研修的兩個月內,採訪了多位著名藝術家和批評家,走訪了義大利多家圖書館、博物館、書店及畫廊,又前往博洛尼亞、佛羅倫薩和都靈等地,收集到了整整兩箱圖書資料,並拍攝了數千幅圖片。

“羅馬四年展檔案圖書館幫了我大忙。”王端廷表示,“羅馬四年展是義大利全國美展,該展覽囊括了義大利當代最優秀藝術家的作品,羅馬四年展檔案圖書館收藏了義大利所有重要的當代藝術家的檔案圖文資料,這個向全世界所有研究者開放的檔案圖書館願意提供我想要的任何資料,允許我無限量翻拍圖片,並且有專人免費為我複印資料,服務態度極其熱情。”與羅馬四年展檔案圖書館相比,中國對當代藝術資料的蒐集、收藏是欠缺的,目前尚無類似的機構。“在中國做當代藝術研究,資料大都靠研究者自己收集。”王端廷坦言,“羅馬四年展檔案圖書館值得我們學習,該機構完整而全面地保存了包括非正式出版物在內的當代藝術家的所有文獻資料,比如展覽畫冊、請柬,藝術家成名前在報紙上發表的‘豆腐塊’文字,甚至還有藝術家的創作手稿等,除了紙本資料,還包括CD和影像等電子文本材料。”王端廷認為研究義大利當代藝術很有價值,由於資料收集充足,他將在兩年內完成一部30萬字左右的專著。毫無疑問,承繼著悠久藝術傳統又不乏創新精神的義大利當代藝術家的探索經驗,對轉型時期的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具有巨大的啟示價值。

美國如何在歐洲思想傳統與本土經驗的碰撞與交融中孕生出新的學術話語形態?這是張堅此次海外研修的一個核心問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張堅認為,美國20世紀初期的美術史學研究和批評活動處於一個初創階段,很多情況跟中國現在的狀況有些相似,比如藝術批評面臨著傳統和創新之間的取捨矛盾。此外,美國在專業藝術史建設方面積累的一些學術成果,對於中國當下大學藝術史學科的建設有借鑒意義。

判斷選擇成果轉化

研修人員的研修與成果只是一個引子或是一個燈塔,它要引出的是一連串的思考和成果,也只有這樣如水波泛起漣漪的方式,才能對中國美術發展産生深遠影響,而不是浮光掠影的清談。

巴金先生曾幾次以燈為題,表達自己渴望在前行中得到燈光的指引,他寫道:“孤寂的海上的燈塔挽救了許多船隻的沉沒,任何航行的船隻都可以得到那燈光的指引。”而冰心先生的《小桔燈》也曾為年輕朋友指明人生方向。對於相對年輕的中國當代藝術而言,幾十年的摸爬滾打使大多數人開始厭倦一味迎合西方的窘境,希望擺脫“陪太子讀書”的角色,文化自覺意識逐漸增強,這個背後是文化自信的建立。而這種自信與自覺是在對東西方文明、傳統與現代辯證關係的清晰判斷中,在不斷的比較與選擇中找到的。

歷史畫是西方傳統繪畫題材,大型的歷史題材創作在西方教堂、議會廳比比皆是。可以説,西方悠久的歷史畫傳統值得中國美術界正在進行的各種歷史創作工程借鑒。孫韜在2009年完成了國家重大歷史題材創作《圓明園劫難》,其實無論是上學時他所學的專業,還是工作後的教學,大型歷史畫一直是孫韜的一個重要的專業方向。

作為首批海外研修人員中唯一的繪畫創作者,孫韜説:“在海外研修過程中,我看了非常多的博物館和教堂裏眾多的大型歷史畫,對西方大型歷史畫的繪畫技術、程式和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有了一個直觀的把握,這是我此次研修過程中最大的收穫。”孫韜在此基礎上將研修成果提煉成論文,更多地涉及歷史畫創作的方式、方法、技術等,並可以將其隨時隨地帶入他的創作和教學過程中。

中國當代雕塑除了從古代雕塑、石窟造像、民間藝術中汲取營養外,主要是在接受法國和蘇聯的雕塑傳統上建立起來的。尤其是後者,大體量、精準的寫實曾一度成為中國雕塑創作與教育的重點。曾在俄羅斯留學7年,並長期留意俄羅斯前衛藝術的陳科,利用此次海外研修的機會完成了多年的夙願——集中研究了20世紀初的俄羅斯雕塑。

“我所在的中央美院雕塑係,屬於西方教學體系,是留學法國、蘇聯的老先生延續下來的傳統。在此次研修回來之後,我在教學中針對現在學生狀況做了一些調整。因為教學需要有針對性,學生對藝術要有一個全方位的了解,不管是前衛藝術還是學院派藝術。在中國當下,面對日趨商業化的趨勢,學生的想法和對藝術的理解都比較複雜,學院在這時期更應該發揮它的作用,不僅僅是對藝術傳統的傳承,更應該是交流平臺的搭建,將傳統、實驗容納其中,在學術層面對藝術進行深入探討。”陳科在比較研究了十月革命前後俄羅斯前衛藝術在通過與歐洲頻繁交流的大背景下雕塑創作的走向後,對自己的研究與教學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現在中央美院建築學院教書的崔冬暉,于2007年在中央美院成立了室內地鐵設計小組,此後一直承接地鐵公共區的室內設計,譬如奧運支線、機場線、大興線、15號線等。“在項目的推進過程中,我感覺到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內地鐵也發展很快。作為地鐵公共區設計教學和具體參與項目的人,我覺得有必要去軌道交通發達的地方全面地了解、梳理一下。同時由於我在東京大學讀的研究生,跟之前的導師交流之後,就選擇了日本軌道交通站內設計方法和藝術語言這個海外研修課題。”崔冬暉説。而這個研修的直接成果就是最近開通的北京15號地鐵線。據崔冬暉介紹,這是一個中式傳統元素和現代相結合的項目,我們借鑒了日本一些旅遊城市,如奈良、京都的成功經驗,將紅色、鬥拱等中國古建築的傳統元素應用到15號線的設計中。“另外,中央美院建築學院一直做産、學、研結合的探討,地鐵項目都是老師和學生合作,具體到這次海外研修項目,我把在日本調研的結果、內容跟師生進行溝通,由他們來做方案,直接應用到當前的教學和實踐中。”崔冬暉表示。

“其實,海外研修中每一個具體的研修課題都可以跟全國各個美術研究機構合作,繼續做出更加深入與全面的分析。也就是説,研修人員的研修與成果只是一個引子或是一個燈塔,它要引出的是一連串的思考和成果,也只有這樣如水波泛起漣漪的方式,才能對中國美術發展産生深遠影響,而不是浮光掠影的清談。”吳長江説。

就在今年1月份,2011年度中國中青年美術家海外研修工程申請公告已經發佈。包括歐美當代藝術思潮及理論現狀調研、國外傳統經典展覽機制個案研究、拉丁美洲當代美術研究、繪畫作品(卷軸畫、油畫、壁畫等)的保存與修復、墨西哥美術家及拉美現當代壁畫研究等多個選題有待來自全國各地的中青年美術家申報選擇。“中國中青年美術家海外研修工程獲得國家支援,也是國家賦予研修人員的一份榮譽。作為得到資助的研修人員應該認清自身使命,將看到的與感受到的結合自己的創作與理論實踐,真正起到為中國美術未來建言獻策的作用。而這批帶著使命走出去的美術家,或將為中國美術‘十二五’時期的長遠佈局與發展做出獨特的貢獻。”吳長江暢想著中國中青年美術家海外研修工程的未來。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