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畫壇連走兩大師 龍國屏晏濟元相繼病逝

時間:2011-02-11 18:48:40 | 來源:成都晚報

資訊>展評>

昨日淩晨5時26分,著名畫家、川內最後一位張大千弟子、97歲的龍國屏在省醫院去世;昨晚7點47分,與張大千從小同學同玩,與張大千、張善子並稱“兩張一晏”的國畫大師晏濟元也在四川省人民醫院仙逝。令人嘆息的是,昨日上午,110歲的“畫壇壽星”晏濟元還託人給龍國屏送去了悼念的花圈,而14個小時後,他自己也駕鶴而去。一天之內,蜀中畫界連失兩位重量級人物,讓人無比痛心。

生前親撰輓聯

川內最後一個

張大千親傳弟子

“會計畫家”走得灑脫

“我專門託人從江南帶回兩把扇子,想請外公寫幾個字,卻永遠不可能了……”説起淩晨去世的外公,何星濤眼圈又一次紅了,止不住抽泣起來。昨日淩晨5時26分,著名畫家,川內最後一位張大千弟子,97歲的龍國屏在省醫院去世。這位一生傳奇的畫家,生前故事令親人和弟子們唏噓不已……

遺像旁挂的輓聯

出自自家手筆

昨日上午,桂花巷51號院沉浸在悲痛之中,門口擺著省美術家協會、巴蜀畫院等單位送的花圈。龍國屏的親人和弟子們正默默搭建靈堂,龍國屏的遺像旁挂著其生前親撰的輓聯——一生寬容好澹泊 灑年寧靜有餘情。

“去年5月,我去都江堰看望老師,他撰了這句話,説是自己的蓋棺定論。不曾想一語成讖。”其弟子蕭朝德告訴成都晚報記者,老師長期住在都江堰一個農家樂作畫,身體很好,是因為器官衰竭而逝世的。

“老師精力很旺盛,耳聰目明,每天都堅持作畫,今年元旦還完成了一幅八平方尺的彩色潑墨山水《三峽》,不想成了絕筆。”一直陪在老師身邊的弟子曹嵐説。

“會計畫家”

上班算賬下班舞丹青

龍國屏的小兒子龍幟方告訴記者,龍國屏于1914年生於宜賓,7歲開始跟著著名畫家、叔父龍劍吟開始學畫,1939年在青城山上清宮正式拜張大千為師,專攻山水、花鳥和人物畫等。“但他這一輩子的正式工作,其實是會計,跟畫畫一點都不相干。”龍幟方説,解放前,龍國屏就在“中央銀行”搞財務工作,解放後則在成都市攝影服務公司擔任會計,直到退休。

龍國屏白天上班算賬,業餘時間就畫畫,每天過著兩種不搭界的生活,堪稱“會計畫家”。在特殊年代,龍國屏燒掉了自己所有的畫作,並堅決反對子女們從事繪畫藝術,以至於其5個親生子女中無一人繼承繪畫藝術。直到今年春節,才讓外孫何星舟行了拜師禮,使得自己的藝術在後人中有了傳承。而這些年中,龍國屏共收了36個入室弟子,如今傳人遍及川內。

據了解,目前龍國屏的畫作流傳於世逾千幅,在市場上每平方尺單價在萬元以上,北京榮寶齋挂售的一幅龍國屏八平方尺畫作,標價達20萬元。

兒孫滿堂

黃昏愛情夕陽更紅

翻看著老伴生前的照片和遺作,78歲的蔡俊惠沉浸在20年舊時光的回憶中。1987年,龍國屏的前妻逝世。蔡俊惠是一個業餘畫家,在1990年開始跟隨龍國屏學畫。“學了一段時間,他對我産生了感情,1991年就提出想成個家做個伴。”而那時,龍國屏已經77歲了。思考再三,蔡俊惠同意了。“我想我學過針灸和按摩,可以照顧他。”從那以後,龍國屏到任何地方參加活動,都帶著蔡俊惠。而蔡俊惠也用自己的按摩技藝照顧龍國屏,整整20年,一天都未中斷。“我們感情很好,我就是想照顧好他,讓他畫畫沒有後顧之憂。”蔡俊惠説。

畫畫之餘,龍國屏還是一個特別看重親情的人,1988年還召回散居國內的兒孫16人一起去爬峨眉山。“那時候他78歲了,比我們還爬得快,在第一梯隊中登頂。”何星濤回憶説。

據了解,龍國屏原本正與弟子籌備一個“師生畫展”,由於突然去世,弟子們將把“師生畫展”改為“龍國屏遺作展”,將於今年5月舉行。

想著活到130歲

上午剛悼龍國屏

張大千兒時玩伴

畫壇壽星駕鶴仙逝

昨晚,當記者趕到省醫院時,晏濟元病房週邊滿了他的家人和匆匆趕到的弟子、友人,對於晏老的突然去世,大家都感到很突然和悲痛。晏老的兒子晏秉常紅著雙眼告訴記者,“中午我還在給他講今天發生的新聞,沒有想到晚上就這樣走了。”

總把自己當五十多歲

據晏秉常透露,自去年晏老從重慶回到成都後,身體狀況一直不穩定,常常要住院治療。“最後這次是1月24日住進醫院的,當時就不能進食了,春節我們全家都是在醫院陪他過的。差不多有大半個月父親都沒有進食,靠打點滴在維持。”晏秉常説。

晏老的弟子童春雲説:“他一直把自己當五十多歲,想著要活到130歲!”

與張大千有姻親之誼

同生於四川內江(微網志)的晏濟元和張大千,都是中國畫壇傳奇的大師。晏秉常介紹,晏濟元和張大千有姻親之誼,張大千比他大兩歲。童年時兩人形影相隨,一起玩耍,一起研習書畫。晏老講過很多年少時與張大千的故事;那時候得到零花錢,兩人總會相約去買字帖或買小人書。由於幾乎都喜歡臨摹八大山人、石濤等作品,所以外人看來,張、晏兩人的作品有著相近的風格。

成年後,雖然兩人先後離開故鄉求學,但1924年在上海重聚的兩人得以朝夕相處,切磋探討畫藝,晏濟元寄宿張大千兄弟家達7年之久。1934年,晏濟元赴日留學研習書畫,直到1938年抗日戰爭爆發,晏濟元想盡辦法回國,到達天津時,張大千已在碼頭等候。隨後兩人同住頤和園樂農軒,吟詩作畫,辦畫展,形影不離,直至張大千齣國。

抗日戰爭勝利後,舉國歡騰,晏濟元在成都舉辦了個人畫展。當時張大千住在成都昭覺寺,晏濟元把帶去的一幅花鳥作品《瑤臺濯玉》拿出請大千指點,張大千細看之後提筆讚道:“濟元擬宋人佈局,筆墨清潤如玉若水,作家士氣兼到也。”

1日4餐 喜歡吃燒白

晏老的兒子晏秉正曾告訴記者,晏老胃口一向很好,每天要吃4頓。早上喝一杯咖啡,每天早、中、晚三餐基本上都是吃一小碗幹飯,而且很喜歡吃燒白。淩晨3點還必須吃一頓宵夜,多半是吃稀飯。“結果搞得作息時間都顛倒了,晚上睡不著,白天睡不醒。”而每當被請教其長壽秘訣,晏老總是微微一笑:“沒有什麼特別的,寄託書畫,清心寡欲,開開心心。就是最好的長壽秘訣!”

教徒強調“先書後畫”

晏秉常告訴記者,正式拜師晏濟元門下的徒弟只有20余人,這對晏老這樣的國畫大師並不算多。在晏老64歲的二弟子童春雲眼裏,晏老是一個“嚴厲且和善”的老師。晏濟元有一個很特別的訓練方法,每天都會讓徒弟們臨摹五遍王羲之的《十七帖》,因為晏老一直在繪畫上強調“學畫必先學書,書成而後學畫,必有成就”的原則。

將在重慶建座紀念館

晏秉常透露,為了紀念父親,大家還打算儘快在省博物館舉辦一個晏濟元百年回顧展。“作品不放太多,60幅,展出晏老的精華作品。”同時,家人還計劃將在重慶修建一座晏濟元個人紀念館。“館址已經選好了,在重慶李子壩。一座1500多平米的房子,有4層樓,在父親去世前就開始籌建了,展覽父親的畢生傑作。”

畫了100多年的晏濟元

晏濟元七歲從父習書畫、古典詩詞、魏晉書法。並在求學中博覽古今書畫群書,鑽研理論技藝,樹立了自己的風格。1964年,在北京政協禮堂舉辦畫展,朱德觀後稱“海外有個張大千,國內有個晏濟元”。2008年,晏濟元的作品每平方尺價值近10萬元人民幣,僅次於陳東陽、吳冠中、周綠雲、賈又福,位居中國當代國畫家價位的第5位。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