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社區與文化復興論壇現場。記者 羅嘉 攝
如果説在過去幾十年中,黃桷坪藝術社區的發展,大部分依託于四川美術學院這一“母體”。那麼,當學院大部分校區遷至大學城,黃桷坪,這個被無數藝術愛好者津津樂道的重慶藝術中心,又該如何走下去?28日15時許,“藝術社區與文化復興論壇”在重慶舉行,國內外14位批評家就黃桷坪的未來發展展開討論。
論壇由四川美術學院教授王林主持,共吸引到包括鮑棟、杜曦雲、高嶺、何桂彥、胡赳赳、傅榆翔、王春辰、魯明軍、盛葳、王小箭、陳默、管鬱達、傅文俊及英國藝術家馬丁德比夏共14位批評家與會。
鮑棟:應形成相對自足的藝術生態
鮑棟表示,藝術不是一個孤立的事情。無論是藝術的存活,還是發展、繁榮,都需要一個良性支撐。希望在今後發展中,可通過舉辦日常展覽、建立更多藝術機構等方式,將藝術節的氛圍、作用日常化,使黃桷坪能形成一個相對自足的藝術生態。
陳默:川美雖走,藝術凝聚力還在
對於沒有川美的黃桷坪,陳默坦言,或許未來幾年甚至多年裏,黃桷坪會變得寂寞、蕭條,但這是一個必經過程,對此不可急功近利。他表示,川美雖然離開了,但它為黃桷坪帶來的藝術凝聚力仍然存在,仍有藝術家在這裡追求夢想。而川美的畢業生,或許也會回到這裡建立工作室,這些藝術家便是黃桷坪存在的理由。
杜曦雲:藝術社區得靠作品説話
在黃桷坪的發展問題上,杜羲雲顯很務實。他表示,一個藝術社區成功與否,還是在於這個社區裏是否創作出了高水準的藝術作品、是否有高品質的展覽及藝術活動。因此,在他看來,要想提高黃桷坪的影響力,練好基本功更為重要。
何桂彥:發動公眾參與
在何桂彥看來,藝術社區真正的主體性並不是藝術家,而是當地的居民和公眾的參與。他建議,在今後的專題展覽中,可將展覽地點搬到超市裏、街道上,讓市民參與其中,進而感到藝術融入到了其日常生活中。如此一來,藝術才能介入到當地文化中。
王春辰:少些商業氣息
“當代藝術就是與理想有關。”王春辰表示,藝術不等同於文化産業,其創作並不是以營利或者打造經濟效益為目的。因此,他希望相關部門能多給予黃桷坪幫助,少把它轉換為商業模式,保護好這裡的藝術生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