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現代設計為民族手工藝療傷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1-28 20:32:09 | 文章來源: 《世界新聞報-鑒賞中國》

苗族破線繡
 

“世界看見”項目計劃兩三年內為中國培養出幾千名新一代民間工藝傳承者

不知從何年起,歐美時尚大牌開始狂熱地追求手工之美,為一方巴掌大的繡片開出1000英鎊的高價,在每件昂貴的手工成衣上標明耗費的勞動時間。

而生活在我國邊陲的各少數民族,卻不能憑精湛的手工技藝過上富足的生活。他們更因為缺乏成熟的産業模式,普遍陷入技藝傳承困難的窘境。

由著名音樂人、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中方大使朱哲琴女士發起的“世界看見”項目,為少數民族手工藝的保護與發展提供了另一種思路。今年1月,“世界看見”少數民族手工藝保護與發展論壇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同名手工藝設計特展也于同期開幕。特展和論壇都是“世界看見”項目的階段性成果,一切努力,都是為了搭建一個溝通手工藝與設計産業的平臺。

香奈兒手工遭偷笑

2010年7月到9月,由大中華地區多位知名設計師、藝術家和學者組成的“世界看見”項目團隊,深入到雲南、貴州、西藏、內蒙古和青海五個少數民族區域,尋訪了大理扎染、香格里拉黑陶、熱貢唐卡、加牙藏毯、東烏珠穆沁馬鞍等15種民族手工藝及23位民間技藝傳承人。

少數民族手工藝的精細,令深諳當代設計的設計師和學者不由稱奇。在貴州的尋訪圍繞苗族銀飾與刺繡展開。隨行的《週末畫報》生活版編輯總監葉曉薇帶去了GUCCI、阿瑪尼等世界頂級品牌的服裝,請當地的繡娘和傳承人試穿。

“香奈兒最好的手工,精美得不得了,售價昂貴。而我們把這些衣服交給當地繡娘,她們卻偷笑説:‘這個也叫刺繡?’”葉曉薇説。香奈兒的刺繡難與苗族繡活匹敵,貴州有苗繡170余種,每種繡法又包含若干針法,有些針法從漢代傳承至今。貴州省級破線繡傳承人邰老新,能空手將一根絲線破為14根,即興搭配色彩。

手工藝對精細的要求耗盡藝人的心神。在團隊領隊趙茜記錄的沿途見聞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青海同仁縣的唐卡繪製大師娘本展示了一幅《千手千眼觀音》的彩唐,在60倍的放大鏡下,蓮花座下的蕓蕓眾生精細有致、一絲不亂。這樣的唐卡須在心靜時每天繪製10個多小時,至少三個月才能完成。

然而,精雕細琢的傳統手工藝並沒能通過市場價值的實現找到尊嚴。一方不足B5紙大的錫繡,要花去一個頂級繡娘三個月時間,售價不過400元。貴州凱里最出色的繡娘平均年收入1萬元,比當地三四千元的年均收入高出許多,但仍與國外手工藝人不可相比。

朱哲琴的困惑

“即便在西藏,我們買到的更多是從尼泊爾、義烏批發的産品,為什麼我們擁有那麼多有深厚文化基礎,在審美上非常有吸引力,工藝獨特精湛的文化資源,卻被擠到邊緣?能工巧匠寧願把後代送到城市學習當電腦工人?”朱哲琴説。

朱哲琴,中國當代新音樂的代表人物,2009年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委任為中方親善大使。一份聯合國的報告解開了她長久的困惑,也讓她生發出創辦“世界看見”項目的想法。

她在“世界看見”論壇上介紹説,讀了那份報告後她意識到,民族手工藝的發展具有多維的意義,關乎到一個民族文化、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保存,更關係到區域經濟的發展和民族自我身份的認定。就像我們的近鄰印度,其最大的出口項目不是IT,而是創造了7000萬個就業機會的手工藝産業。這樣一個基於文化傳統的行業,保留了印度傳統的文化、生活習俗並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

“手工藝既是文化傳統,也是文化資本,可以為更多文化的主人創造收入,實現全方位的發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文化項目官員Ms. Beartrice Kaldun女士説。根據她的調查,中國國家級貧困縣熟練手工藝人平均年收入是當地每人平均收入的26-55倍,這説明民族手工藝市場化是實現傳統文化保護,促進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

來自雲南的扎染工藝師張士紳世代從事扎染,是雲南唯一一位國家級扎染傳承人。在此次“世界看見”民族手工藝保護與發展論壇上,張士紳有句話很實在,“我們開工廠打開市場,掙錢不是目的,重要的是把它(扎染)保住。”

沒有適度規模的商業化,手工藝的傳承是不可想像的。但如果所謂市場化就是被旅遊業不斷濫用,為降低成本,將傳統工藝品簡化為粗製濫造的地攤貨,那麼,這種不健康的、不可持續的産業發展模式掣肘之下,傳承情況不容樂觀。老一輩手工藝人自掏腰包招收學生的情況還會繼續下去。

把手工請回生活

“世界看見”項目的思路,是召集知名設計師,在尋訪之旅中獲得靈感,創作與民間藝術相結合的新産品,利用現代設計理念,把傳統手工藝“請”回世人的生活,從而為傳統工藝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

於是,就有了那個“外表時尚,內心傳統”的設計特展。特展上的原創設計充滿現代風格,卻處處潛藏傳統工藝元素。

在一個至今不通電、結麻成衣的苗族村寨,一個老奶奶平靜地為設計師鈺柯示範穿壽衣的全過程,令鈺柯極受震撼。他意識到衣服不僅用於美觀裝飾,更可承載生命,從而開始思考把民族服裝融入當代生命的試驗。尋訪大理周城扎染時,鈺柯又從棉花布奔放的花紋中看出了“生命爆炸”的影像,一套融合傳統工藝、以“色彩爆炸”為題的設計就這樣誕生了。

設計師張娜在看過西藏、青海的氈毯後設計出服飾“氅”。一天只生産不足5釐米、傳承極為困難的加牙藏毯,就此以另一種形態煥發了新生。

貴州凱里太陽鼓苗侗服飾博物館館長楊紅理女士認為,設計師的理念提升了民族文化的價值,讓真正從事民族文化的手工藝人感到很自豪,感覺到自身工作的意義,因而也願意加入這個項目。

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秘書長王山則在發言中提到,政府每年拿出鉅資用於傳統工藝保護是必要的,但還停留在被動保護階段,文化自覺才是少數民族手工藝保護與發展的根本。

從這個意義上説,“世界看見”項目打開了一道喚醒文化自覺的門。朱哲琴表示,今後圍繞“世界看見”項目産生的一切收入中,會有10%回饋到當地“1+5”計劃,即一個老手工藝者傳幫代5名年輕人。僅兩三年時間,就能為中國培養出幾千名新一代民間工藝傳承者。“希望通過團隊的努力,使中國在業者通過不同環節重新認知市場化並達成共識,共同建設更為長遠、可持續的産業鏈。”

他山之石:誰是手工業的守護人

與旅遊業密切相關的民族手工藝市場發展前景與政府監管存在最直接的關係。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秘書長王山在“世界看見”民族手工藝發展論壇上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很好地説明瞭這一點。

南美洲尼瓜蘇瀑布地處巴拉圭、烏拉圭和巴西三國的交界處。為規範旅遊市場、保護民族手工藝,這三個國家的商業部門、旅遊部門及行業協會共同簽訂了一項協議:只有在尼瓜蘇瀑布才能買到三國共同認證,具有統一標識及文字的紀念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文化官員Ms.Beatrice Kaldun女士則提到,印度有一個部委專門負責手工藝行業,中國雖然有工藝美術協會,但是沒有專門的國家職能部門照料作為一個文化産業的手工藝。“我們沒有辦法避免數據的採集問題,沒有數據,就沒法定出合適、有效果的措施。”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