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揚州工藝美術新館開館 頂級精品華麗亮相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9-26 14:05:20 | 文章來源: 揚州晚報

前日,揚州工藝美術新館開館、工藝坊試營業,江蘇、上海、北京等地工藝美術權威人士齊聚揚州,現場儼然成了全國工藝美術界的盛會。參觀了揚州工藝美術館新館和工藝坊後,來賓將揚州工藝美術所展示的精品效益和積聚作用,評價為工藝美術界的“揚州現象”。

400余工藝精品亮相

近4000平方米的工藝美術館,分5個展區,展品可以説件件是精品。漆器包括上世紀50年代製作的雕漆嵌玉《和平頌》《喜鵲登梅》,這件珍品曾陳列在人民大會堂20多年。玉器包括山籽雕第一人顧永駿的《竹林七賢》、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高毅進的《碧玉鼎》、江春源的《白玉大白菜》、薛春梅的《百子圖》。剪紙有張派剪紙開山之人張永壽的遺作《百菊圖》,其傳人張秀芳、張慕莉的《百鳥爭艷》等。刺繡則容納了陸樹嫻、吳曉平等大師精心繡制的寫意水墨。

除了揚州工藝美術“四大花旦”,還專門辟出民間工藝展區,如通草花、絨花、樂器、倣古青銅器、臉譜、青花瓷、金屬鑄造工藝精品等,使整個展館展示的工藝品類達到20余個,各類精品超過400件(套)。省文化廳副廳長馬寧感嘆:“件件都是精品,既是揚州的精品,也是江蘇的精品,還能代表全國中國工藝的高水準。”

3項世界“非遺”獻藝

作為新館重要組成部分,館區專門辟出10間大師工作室,面積近500平方米,既是大師創作和表演場所,也是作品展示和銷售窗口。

當天,在大師工作室區,漆器、玉器、剪紙、刺繡、木刻、毛筆等品類的大師為參觀者現場揭秘“揚州工”的奧秘。“這麼薄的瓷盤上能刻字?”“原來著名的白玉白菜就是這樣做出來的呀!”參觀者不時發出各種感嘆。

在當天亮相的眾多工藝品類中,有3樣不得不提:古琴、雕版、剪紙,它們既是揚州工精品,還是響噹噹的世界“非遺”。揚州剪紙作為中國剪紙的一部分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目錄,張派剪紙第六代傳人張慕莉的工作室人流一直未斷過,她一邊展示揚州剪紙代表作品——菊花的製作工藝,一邊告訴記者:“大家集中在一起,環境好,條件也好,還方便大家參觀。”

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也在工藝坊C區一樓設立展區。雕版印刷技藝是運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圖案,再用墨、紙、絹等材料刷印、裝訂成書籍,迄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比活字印刷早400多年。

現場記者看到,寫樣、雕版、印刷、裝訂,雕版印刷技藝被原汁原味地展現給參觀者,墨帚輕輕地在一方木板上掃過,再將一頁宣紙平鋪於上,按壓之後,一幅清版的《登鸛雀樓》就躍然紙上。

吸引30余外地第一品牌

新開業的工藝坊,也吸引了眾多外地第一品牌工藝品,包括來自寶島台灣的生活工藝品、中國水晶之鄉東海的水晶、中國瓷都德化的瓷器、中國陶都宜興的紫砂、被稱為中華瑰寶的福州壽山石、我國四大漆器之一福州脫胎器等30個知名工藝品品牌。

台灣生活工藝品是第一家簽約入駐工藝坊的。記者了解到,台灣生活工藝品不僅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深厚的底蘊,而且在材料選擇、造型設計、工藝製作等方面融入更多的創新元素,因而散發出傳統又時尚的氣息,頗受業界好評。

以往,台灣生活工藝品都是以在各地巡迴展覽來推介,揚州是他們選擇“定居”的第一站。當天出現在工藝坊的台灣生活工藝品可説是大師精品,有在業界久負盛名的結晶釉大師彭文雄先生和皮塑大師段安國先生。彭文雄對燒制結晶釉的技巧和火候有獨特研究,作品被譽為台灣最值得收藏的藝品之一,有“台灣首席結晶釉大師”之稱。段安國被譽為台灣皮塑工藝第一人,作品囊括了美、日、歐洲多屆皮革巡迴展大獎。

工美“揚州現象”值得推廣

參觀了揚州工藝美術館新館和工藝坊後,來賓將揚州工藝美術所展示的精品效益和積聚作用,評價為工藝美術界的“揚州現象”。

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理事長、江蘇省工藝美術協會理事長馬達先生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揚州是江蘇工藝美術發展的重鎮。特別是改革開放後,揚州工藝美術的發展處於領銜位置。揚州工藝美術下一步該怎麼走,是揚州工藝界的新課題,也是全國工藝界的共同課題。在“十一五”規劃的最後,揚州工藝界提前為這個問題做了鋪墊。在傳統技藝傳承、人才的培養、産品品質的提升,以及在延續工藝美術傳統脈絡的基礎上,借助現代設計理念,將工藝美術漸漸推向了尋常百姓家。揚州轉變積累的經驗,值得肯定和推廣。

工藝美術要發展,就要抓好3個方面:産品、人才、市場。如果説上述揚州工藝的努力,抓住的是人才和産品,那麼工藝坊的開業、工藝美術館的開館,則搭建了一個平臺,這個平臺為揚州工藝、江蘇工藝提供了嫁接全國高水準工藝技藝提供了最好的空間。“揚州經驗”對江蘇工藝美術界,是很好的啟迪。

省文化廳副廳長馬寧認為,揚州工藝坊的開業和揚州工藝美術新館的開館,具有歷史的轉折意義,這在江蘇是規模是最大的,有規模就會有規模效益、規模效應,希望揚州各界能夠借助這一標誌性事件,通過市場提高技術水準,創新創優,集聚更多的人才,引領江蘇工藝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圈內走向大眾。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