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在場的藝術:包林《狀態2008-2010》油畫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1-13 14:32:02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包林作品:葵

包林作品:人物

包林作品:事件

包林作品:周邊的風景

包林:真實是不確定的美

杜大愷:理性與激情

陳丹青:索性畫畫

在場:藝術家介入社會的存在方式

 

作為學院當代藝術的代表之一,近十年來,包林在運用水墨、油彩、丙烯等媒材表現人物和風景的繪畫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最近他的水墨藝術參加了在美國加州大學美術館舉辦的《中國當代藝術新浪潮》展,引起廣泛關注。包林的作品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這來自於他以個體生命在場,或以鮮活的直覺與體驗方式,描繪當下生存場域中的事物與普通人的存在,表現不同層面的人的生命狀態,其作品為學院語境中的當代藝術吹來一股清新而具精神活力的自然之風。

包林現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係教授和博士生導師。1980年代初畢業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並留校任教,1986年公派留學到法國學習,他在法國九年,一方面從事繪畫創作,另一方面從事藝術哲學的研究,獲得巴黎第一大學博士學位。他在法國創作的靜物及風景繪畫具有自己的特徵,一直堅持在古典寫實與現代寫意這二兩種相悖的語言形式中往返,進行融合性探討。例如他的油畫靜物造型堅實,刻劃細緻,吸收夏爾丹靜物與古典寫實油畫技法,而油畫風景則多用藍色、綠色和紅、黃等鮮明色彩表現藍天、樹木和山丘,用幾何性語言構成景物,多少受到後印象主義畫家塞尚的影響。這種往返使他能夠深入了解西方油畫語言,為他回國後從事當代藝術教育和繪畫創作打下了雙重基礎。

包林近年來在繪畫的不同門類和不同媒材方面均作了探索,如速寫、素描、水墨畫、油畫、丙烯畫、版畫等。特別是他的油畫與丙烯畫創作,則引向了自身所處的場域與事件,他認為藝術的當代性在本質上具有批判和反思的特點,是一種當代的現實主義藝術。他對現實的理解是“我們能用感覺觸摸到的一切”,包括周圍的客觀事物、媒體、圖像、物品等,並對此做出反應和判斷,主張“寫生”的概念應該由此擴展。例如他以“事件”為系列的一組油畫作品,以灰色為基調,描繪側翻的列車、裝卸貨物的吊車、巨大裂口的水泥路面、硬著地的飛機、擠壓變形的小汽車等,這些作品具有他的水墨畫中單純的色彩和模糊虛幻的手法特徵,被表現的這些物品事件,讓人覺得似曾相識,也讓人記憶它們,並自發去理解它們的存在及意義。

包林近幾年創作了一批風景油畫。他畫葵,是以他在北京懷柔的工作室園地自己栽種的向日葵,他觀察到向日葵並非人們所説的總是“向著太陽”,從而拒絕杜撰關於葵的宏大敘事。他畫的葵借用了中國花鳥畫中折枝花的構圖形式,截取幾枝或獨枝向日葵的葉片與葵花加以表現,葵花下垂而呈殘態,背景用藍色或紅色與黃色,花葉或顯飄灑,或呈凋零。作者沒有刻意再現葵花欣欣向陽的俗套,而僅僅是表現葵走向凋零的生存狀態。包林的另一些風景畫則更帶有意象特徵,概括表現其居所周邊的樹木、房子、遠山、田野或開發的景象,用涂繪的方式大筆揮寫,這是一批帶有水墨書寫性質和表現性特徵的意象風景油畫。

在人物畫創作中,包林用油畫和丙烯各畫了一組作品。他的油畫人物帶有探索性和試驗性,例如《自戀》,表現一年輕時髦女郎,跪在黑色地板上,彎腰將臉部放在白色的影印機上,進行自我複製,表現“自戀”情態。這張作品黑色的地面、黑色的短裙、黑色的頭髮,與白色的影印機和黃色的短衫形成鮮明對比。其他作品如抱著嬰兒的女子、脫衣婦女、行走的胖女人和帶手套的女子等,均展現各自的存在狀態,沒有過多的意蘊,回避敘事,只是一個個在特定時空中呈現的生命個體。用丙烯在紙本上畫人物,更是不畫頭部與臉面,有意忽略他們的像貌特徵,只強調他們個體的存在和運動過程,記錄下他們生命的一個頃刻。這批作品畫的速度較快,大筆揮掃,忽視細節,抓住大的形體造型和動勢,具有強烈的表現性特徵。

從中央工藝美院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龐薰琹、張仃,吳冠中等老一輩藝術家對中國現代藝術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龐薰琹曾在1930年代初發起決瀾社,推進中國油畫的現代主義進程。張仃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借助畢加索、馬蒂斯、莫迪格利阿尼的手法,結合中國民間藝術創造了一批“畢加索加城隍廟”的現代水墨畫。吳冠中則將“形式就是內容”的這一現代藝術原則貫徹始終。包林從這些前輩藝術家那裏獲得了力量和自信,藝術的探索和創新永無止境,但他認為他的繪畫更需要關注當代境遇,他説:“在觀看了前衛的現代主義藝術和跨界的後現代藝術之後,我的一隻眼得投向馬奈之前的西方繪畫原典,另一隻眼則會投向中國文人畫的寫意和灑脫,但我的立足點在當下,正因為當下的存在多顯渺小和脆弱,所以我才選擇了記錄性的和表現性的繪畫語言,讓個體的生命彰顯在場的那些基本價值”。

2011-01-13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