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藝術論壇
由清華大學主辦的中歐藝術論壇將於2010年7月8日至9日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舉行,中方有來自各美術學院、研究院、美術館、博物館、拍賣行、畫廊及藝術媒體等機構的專家及收藏家15-18名,歐方有來自希臘、法國、義大利、英國及盧森堡的專家10名,共同參與兩天的討論,此外還邀請了在京各高校的25-30名研究生參與論壇的互動。
這是雙方對中國與歐洲文化藝術交流的一次歷史性回顧,也是對當下的藝術創作語言及藝術家的生存境遇進行的一次精神層面的對話。
論壇改變了傳統的主題發言模式,採用提出問題和集體討論的方式來匯集思想成果,藝術家的作品將用圖像和文獻的方式進行展示交流。該論壇將兩年一次在中國和歐洲輪流舉辦,以此為雙方藝術界提供相互了解和合作的長效平臺。
論壇組委會注重參會人員的差異性,只有因其客觀的文化差異性並有著共同的願望才有可能産生交流和對話的動機,這裡包括年齡差異、語言差異、地域差異、職業差異、知識差異甚至訴求差異等背景,在面對影響我們生存經驗和現象認知的諸多困惑時,每位與會者都有平等的話語權。
此屆中歐藝術論壇的組成人員是(拼音排序):
中方:包林、杜大愷、高名潞、杭間、黃曉華、蔣迎春、李睦、李英傑、羅小華、馬可魯、尚平君、王端廷、王磊、余丁、袁佐、張曉淩、朱其、朱青生。
歐方:Anthony Stones(英國) Dimosthenis Agrafiotis(希臘) Francois Bossiere(法國)Jennifer Bailey(英國)Laurence Aegerter(法國)、Maria Tsantsanoglou(希臘)Martina Steckholzer(義大利)、Rose Jiang(盧森堡)、James Goodwin(英國)、Stephanie Bailey(英國)。
論壇特邀三家合作夥伴單位,它們是:北京中間藝術館、紫禁城皇家會所、《藝術中國》網站。
本藝術論壇是在中歐社會論壇的倡導下于兩年前開始醞釀。在籌備過程中,中歐雙方的主要組織者在網際網路上展開了長期持續的對話交流,討論的問題由論壇成員從自身角度提出,經歸納形成以下三條討論主線:
二十世紀以來中歐藝術發展與交流的回顧
1、 中國藝術在歐洲被接受的價值標準是什麼?歐洲藝術在中國被接受的價值標準又是什麼?
2、 近二十年歐洲對中國當代藝術的展覽和解釋是否存在誤讀?是否近二十年中國對歐洲當代藝術的展覽和解釋也存在誤讀?
3、 有沒有一種視角,從中國和歐洲藝術的相互影響來看待世界藝術的歷史?這種視角取得了哪些學術成果?中國藝術在世界上的呈現不斷增長,這對當下以及未來的歐洲藝術將産生怎樣的影響?
中歐當代藝術思潮與藝術創作語言的梳理
1、 在藝術樣式的跨界擴張之後,中國與歐洲繪畫語言的生存處境如何?
2、 當代藝術是否應該重新關注“人的解放”這個話題?藝術的當代性是否包含了審美價值的重構?誰在重構,如何重構?
3、 中國當代繪畫主流藝術形式是如何被選擇、被承認的?歐洲的繪畫主流藝術形式又是如何被選擇、被承認的?
中歐藝術品市場與投資的現狀和未來探討
1、經過數十年的對外開放和經濟增長,中國的當代藝術品已經被歐洲的公共機構和私人收藏,那麼在中國公共和私人收藏中,歐洲當代藝術的存在和影響又是什麼?
2、藝術市場危機的本質是什麼? 這些危機是否在時間和空間的維度上表現出哪些共性和差異?社會文化的條件是如何影響這些危機的?我們通過市場接近藝術會發生什麼樣的誤解?
3、在市場全球化和我們當下公認的危機背景下,藝術家如何構建他們的職業形象,如何管理供求,如何準備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中的生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