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圖書館計劃——個人、公共、文獻”在重慶實施(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1-11 16:00:33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圖書館計劃——個人、公共、文獻”海報

縱觀整個現當代藝術發展史,圖書館系統所充當的文獻承載是藝術史傳承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當代藝術傳播的公共系統是由美術館、圖書館、教育單位三個部分共同組成:美術館的功能是傳承藝術經典;藝術教育是普及教育作用,而圖書館則承擔藝術文獻研究和公共文化普及的使命。圖書館的作用在今天不僅是傳統的借閱與公共文化傳播,更重要的是文本文獻的綜合併在圖書館系統中進行再創造。藝術的創造與傳播離不開這三個“公共性系統”。藝術家離開這一“公共性”基礎,藝術將無從談起,藝術史也不能得以傳承。

眾所週知,圖書館公共特徵是服務於社會大眾與藏書的綜合性,為促進全民文化發展和社會精神文明進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把藝術展覽納入其圖書館系統的組成部分,無疑增加與拓展了圖書館公益行為的外延空間,也強化了圖書館由靜態向動態的轉化,並使圖書館具有了“現場”的感性表徵。通過“現在•現場”的公共閱讀,將使凝固的文本變成多元的、且具互動性的觀看方式,進一步增添圖書館文化的新魅力。更為重要的是,圖書館的文獻積累是歷史積澱的成果。雖然藝術史是一獨立科目,但在整個圖書館系統中佔有不可或缺的“調劑”作用。藝術有別於其他科目,它的魅力使我們充滿想像,而藝術作品通過藝術史得以紀錄、傳承。藝術史依託于圖書館來面對大眾進行傳播、普及,從而使藝術在公共圖書館中延續和綻放,使我們的生活更富有意義。

儘管目前國內當代藝術展覽呈現出多元化形態,但都沿襲于美術館、畫廊、藝術機構等常用空間範式。這種展示形式成為行業規範的要求,造成藝術家與作品僅僅為行業“小眾”閱讀對象,無法承擔起更為廣泛的公共傳播職能。此次展覽選擇在圖書館系統進行本身就是對當代文化開放式研究的一種嘗試——而這一展覽為當代藝術實驗性在“系統”變化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其意義也在於此。

參展藝術家:何晉渭、李繼開、陳波、張瀕、王南溟、印定才、王朝剛、熊宇、劉靖

展覽時間:2010年12月23日 重慶

2011年2月 武漢

2011年4月 成都

2011年5月 北京

策展人:王春辰

展覽場地:重慶市渝中區圖書館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