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評論家聚首“海平線研討會” 24年藝術老品牌覓新意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1-25 17:36:37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在上海,有一個比上海雙年展更為歷史悠久的展覽品牌,它就是“海平線·繪畫雕塑聯展”。它自1986年由上海美術家協會創立,每兩年舉辦一屆,始終堅持以中青年為主力,以探索性、學術性、當代性為主旨的特色,在其二十餘年的發展歷程中,“海平線”相繼推出了300多位藝術家,為上海的中青年美術創作探索留下了足跡,展示了上海中青年美術創作人才的陣容和活力,它是研究透析當代上海美術發展歷史的一份重要財富。

據悉,第十三屆“2010海平線抽象藝術繪畫雕塑聯展”將於12月28日在上海油畫雕塑院新展廳舉行,本屆展覽的策展人為著名抽象藝術家周長江。

以平時展覽先辦展再進行學術研討會所不同的是,本次“2010海平線抽象藝術繪畫雕塑聯展”提出了“理論在先、展覽在後”的思路,日前,王林、李超、朱其、李曉峰、芭芭拉、蔣正根,了了、楊衛、馬琳、王南溟、馬欽忠等評論家聚首上海,共同為“2010海平線抽象藝術繪畫雕塑聯展”出謀劃策,探討抽象藝術在上海的發展和中國的發展等學術問題。

“2010海平線抽象藝術繪畫雕塑聯展”理論研討會現場
 

策展人周長江表示,目前上海抽象藝術展非常多,海平線該怎麼去做是一個課題。按周長江的想法,海平線聯展除了要堅持推新原則,以傳統文脈相關之外,也需要注重抽象藝術與生活相關的狀態,開拓抽象藝術邊界外的擴展。在這兩個前提下,本屆海平線聯展既以青年藝術家為主,也結合一些有資歷的藝術家,使得這個展覽陸續保持他的學術厚度。

據介紹,第十三屆“2010海平線抽象藝術繪畫雕塑聯展”會將展覽分為三部份:第一部份是對上海抽象藝術文獻試著進行梳理;第二部份是藝術家作品的展示;第三部份則是將理論文章作為重頭,增加展覽的學術含量。

四川美術學院教授、評論家王林
 

四川美術學院教授、評論家王林在研討會現場表示,海平線作為上海持續時間非常最長的一項展覽品牌,從開始就跟純粹的美協系統展覽不一樣。而抽象藝術在近二三年來有非常多的展覽,基本構建在繪畫領域,這次把展覽的範圍擴展到雕塑是一個突破。另外,如何將展覽活動、梳理、研究成果的呈現和成果留存下來,這是做學術展覽最該考慮的。

而抽象藝術在當前,王林認為面臨著兩個問題:抽象主義是現代主義的追求和歸屬,在當代藝術中還有什麼價值和意義?以及在重新研究抽象藝術後,如何用當代藝術理論進行相互改造和重建中國抽象當代藝術的範疇、理論?希望海平線的此次抽象藝術的展覽能作為一個探索的開始。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藝術評論家李超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藝術評論家李超認為,海平線作為品牌,應該思考對於中國當代藝術留下來了什麼?此外,展覽也需要注意文獻性,和更多地關注自身文化的定位。海平線作為美術界品牌,又有策展人制度,也應該從城市文化角度討論抽象藝術如何與上海文化生活相互聯繫。

藝術批評家、獨立策展人朱其表示:中國抽象繪畫更多的是照搬西方語境、概念,而缺乏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概念性轉換。應該吸收西方的抽象藝術,用自己的語言去改造,而不是照搬西方抽象藝術的形式。

批評家兼獨立策劃人王南溟
 

批評家兼獨立策劃人王南溟則認為,現今展覽的作品被非營利機構的收藏太少了,很多作品集中在私人收藏、畫廊收藏裏,所以沒有可能在正常的條件下進行梳理和研究。

批評家楊衛
 

批評家楊衛表示:大部分藝術家的藝術創作中傳脈文脈已經喪失,僅變成了一種符號、語境、表現方式,這個東西很可怕,應該要把傳統的東西接洽起來。

99創意中心藝術總監馬琳
 

99創意中心藝術總監馬琳則以2010“惠特尼雙年展”為例,表達了自己對於當前展覽策展的一些看法,她認為,現在許多展覽流於了表面的喧嘩,一個展覽的是否有意義的標準在於:是否推出了代表性的藝術家、藝術作品;和有沒有推出一個新的學術方向。而對於海平線而言,不管是新面孔或者是老人新作,和如何在美協制度下把策展人的機構更好的引入下去,都是這屆海平線要解決的問題。

現今活躍于上海畫壇的中堅藝術家們,他們的成長或多或少都與“海平線”有些淵源,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在中青年時代曾經參加過該展覽。而作為一個持續發展進入第24年的上海展覽老品牌,如何保持它的學術性和先進性,也是策展人需要首先面對的一大問題。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