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探索博物館從幕後到臺前的生存之路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1-22 17:10:08 | 文章來源: 北京商報

第五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産業博覽會,首都博物館、保利博物館、北京奧運博物館、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北京市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北京老爺車博物館、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等北京地區近20家博物館集體亮相。以中國紅為主調的倣明清皇家建築組成的“博物館長廊”,成為該展區一道特殊的風景。此次文博會“博物館長廊”的集體亮相,不僅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更讓人們對現代博物館有了整體的認識。“以前北京的博物館只是很散落地展示,今年以‘博物館長廊’形式出現,展示了北京博物館的整體形象。”

本屆文博會文物及博物館相關文化創意産品展館組委會負責人才旺多吉介紹,參展博物館各具風貌,精彩紛呈,引來眾多參觀者。

文化藝術衍生品現場展銷火爆

在展覽期間,各家博物館不僅呈現了自己的文化藝術特色,還展示了各自開發的相關産品和文化藝術衍生品,如北京市百年世界老電話博物館,不僅展出了1892年、1910年人們生産使用的老電話,還推出了根據百年曆史老物件製造的電話打火機、香水座、手機座,既經濟美觀又實用方便。北京古鐘博物館帶來了依據古鐘造型仿製的古剎梵鐘、小銅鐘、石膏小鐘等各種紀念鐘及永樂大鐘銘文絲巾,呈現了古鐘文化特色。此外,北京老爺車博物館的老爺車模型、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的拓片、德勝門箭樓的原創模型、古典兵器及《清代八旗駐防圖》、《北京城址變遷圖》等老地圖,都吸引了諸多目光。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大打文化牌,除了呈現各種孔子小塑像,還推出《國子監與孔廟的記憶》、《孔廟國子監史話》、《中國古代科舉圖説》等史料性書籍。“這都是內部銷售的,外面沒有賣的。”現場的工作人員張女士很自豪地説。展櫃裏還陳列了一些袖珍書《論語》、《三字經》、《古詩三百首》。“這是我們博物館與吉林文史出版社合作的作品。”張女士説,不止這3本,還有幾十種。記者看到,觀眾對這些小書非常喜歡,6元一本的小書,一會工夫就賣出八九本。

立足和引導的根本是跟社會對接

才旺多吉強調,本次展覽的意義遠不只是讓博物館現場銷售些文化産品,通過文博會,博物館由靜態到動態、由幕後走到了臺前,都活躍起來了。以前博物館就是一個徵集、陳列、典藏、研究、教育的地方,大都安靜地固守在一個角落,與社會的對接方式也是被動而靜止的,跟旅遊産業、文化創意和經濟效益掛鉤的也不是很多,對推動産業發展、拉動內需等方面沒有完全發揮出自己的作用,也沒有從這個角度去想。通過文博會的展覽和展示,他們更認識到了自己有提升、促進、創收等多種功能,“這是我們立足和引導的根本,走入市場,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

毋庸置疑,在現代生活中,博物館也面臨著行業的競爭和時代的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法則也擺在了面前,如何緊隨時代並在高速前進的資訊時代找到自己的發展和生存空間,這也成了大多數博物館面臨的問題。為此,能有這樣一個全方位展示自己的機會,作為博物館來説,也是滿心歡喜的。在展示中找到自信,在臺前任人評説中探索發展的契機,也是他們想要得到的。

文化創意産業離不開博物館

積極主動參與,也是本次展覽的特色。“我們不僅鼓勵他們開發出各種禮品,還要求他們自己編演節目。”才旺多吉説,這個方法很奏效,調動起了各家博物館的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性。在“博物館長廊”設立了公共表演區,每天都有參展博物館表演, 如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編了大型古裝復古樂舞“大成禮樂”,華麗的服裝和古樸的舞蹈,非常受歡迎,每次表演都會聚集很多人觀看。此外,北京大鐘寺古鐘博物館展演的大型情景歷史劇“天地同和”、北京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充滿古典風範的漢服走秀、大覺寺博物館的禪茶表演等,都直觀地呈現了深厚的傳統文化藝術。此外,在展館中北京古玩城和天涯古玩城,以自己的方式亮相,天涯古玩城展出了自己的特色藏品,北京古玩城推出了自己的特色服務,有文物修復和珠寶玉石鑒定,並展出了價值不菲的藏品,包括價值千萬元的佛像及首次亮相的沉香和紅珊瑚。在100多家參展商戶中,包括了十幾家是海外的,有從義大利來的,有從非洲辛巴威來的。“可見中國的文化創意在世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了。”才旺多吉感嘆。

有專家認為,如果北京眾多博物館之間能夠加強交流、密切協作,會使北京地區的博物館事業有飛躍式的發展。為此,該專家建議成立北京市博物館學術聯席會議,每年由一所博物館牽頭,召集全市各個博物館的領導、專家學者舉辦學術研討會或論壇,交流各博物館的經驗,探討今後展覽主題等。

才旺多吉還認為,文化創意産業是離不開博物館的,現在的文化底蘊從哪來?博物館!“文化歷史,每個人的身上沒背著,也沒扛著,只能是從博物館中找尋,歷史的足跡、歲月的痕跡都在博物館。靈感和創意也都可以從博物館中找尋,所以博物館的作用是相當大的!”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