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博物館開掘館藏文物衍生品金礦

博物館開掘館藏文物衍生品金礦

時間: 2010-08-21 10:55:38 | 來源: 文匯報
收藏 >

從館藏文物中提取精華元素設計開發“博物館衍生品”,好似開掘金礦。

“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的《蘭亭序》,做成了iPhone手機的系列外套:硅膠材質,3種顏色;全篇分作6段,印在6個手機套的背面。

《清明上河圖》,做成了系列的名片狀隨身碟;另一件傳世書法極品“快雪時晴帖”,做成了系列的數位相框……

這些都是台北故宮博物院從館藏文物中提取精華元素,設計開發的“博物館衍生品”,經過歷年積累,至今總計已有3000多種。服飾、包袋、珠寶、文具、食具……還有眼下當紅的數位産品,都熏染上了古風雅韻,平添文化含量。他們甚至還仿製菜肴,比如那件人見人愛的“翠玉白菜”,就是設計範本之一。

博物館是文化公益事業,需要政府撥款、社會捐助,但同時也該自己探尋“市場化生存”之道,而善用館藏資源開發衍生品,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路徑。台北故宮博物院做得成功,僅“翠玉白菜”一件文物的衍生品就不下百種,一年的衍生品營業額達到了3億新台幣;大英博物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同樣大有收益。借那塊揭開了古埃及文字奧秘的羅塞塔石碑,大英博物館開發的衍生品有20多種,雨傘、滑鼠墊、項鍊……據統計,它每年的衍生品收入高達2億美元。而大都會博物館,總計開發了2萬多種衍生品,每年借此獲得4億-5億美元收入,佔到全部收入的80%——另外15%來自門票收入,僅5%來自政府資助。

晚唐仕女彈電吉他

台北故宮博物院最近帶著他們的“博物館衍生品”和開發經驗,來上海作了一番展示。記者在展覽現場看到,其中頗多時尚有趣又高雅脫俗的數位産品。比如《蘭亭序》手機套,雖然每個售價高達198元人民幣,要集齊一套6個花費過千,但今年1月一面市,就在台北故宮賣火了,此後還在台北禮品展上得了個“最佳人氣獎”。看來,開發衍生品也得趕搭流行順風船。

衍生品是否就是把文物上的圖案等等搬上生活用品?簡單開發,是這樣;但也可以深度開發,加進各種奇思妙想、大膽創意。展品中,有一幅高度倣真的三維繪畫,畫上的仕女都是晚唐《唐人宮樂圖》裏的造型,長袍垂地、身姿豐潤;不過,這些仕女正做的事情,純屬當今日常生活,有的在打手機,有的在上QQ,還有的在修指甲……當觀眾走近,不小心踩到“巴黎”按鈕,仕女們立即改換姿態,開始演奏小提琴、豎琴等等一應西洋樂器;若踩到的是“紐約”按鈕,那她們會彈起瘋狂的電吉他;若再踩“台北”按鈕,仕女們則一下子回歸晚唐,手中的樂器變成了琵琶、二胡……去年起,這幅名為《唐宮狂想曲》的作品一直放在桃園機場第二航廈的出境大廳展出,意在培育“博物館衍生品”的外銷市場。

據專家介紹,大都會博物館的衍生品開發,從設計到行銷都很有章法。比如它的衍生品不只在博物館商店裏賣,僅在紐約市內就開設了8家分店;又比如緊盯耶誕節禮品市場,每年5月必請幾十位設計師從館藏文物中再找元素設計新品,10月份開始陸續推出。

專家還説,衍生品想得到市場認可,就要“講出一個故事、講出一種想像”。大都會博物館會依照數幅名畫裏人物所戴的項鍊樣式,開發出了一個女性飾品系列;英國一家博物館開發的一種衍生品是一盒簡單的紙板拼圖,售價僅1英鎊,拼好後,圖上是3隻中國陶瓷花瓶,翻過來一看,背面寫著:“這3隻花瓶于去年被一個鞋帶沒有繫緊的遊客撞倒而全部打碎,但我們現在已經將它們全部修復完好。”這樣的文字裏,藏著一個讓人想聽的故事,有著一個讓人願意留存的念想。

構築“最後一個展廳”

衍生品的價值,其實並不限于經濟收益,成功的衍生品可成為博物館藝術的一部分。有人把位於博物館參觀路線末端的衍生品商店形容為“最後一個展廳”。“在博物館參觀完,想買一個帶有博物館符號或藏品元素的衍生品,那是你體驗之後産生了認同和感情。”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陳楠説,文化也能借助商品傳播,為了留住一段難得記憶或與親友分享自己的經歷體驗,參觀者選購“博物館衍生品”,而隨著衍生品被帶往各地、擺在客廳書房裏,博物館的文化傳播和社會教育功能得以延伸和拓展。

據一項調查顯示,60%的觀眾在博物館參觀時會有購物意願。但開掘衍生品這座金礦,中國內地的博物館還處於起步階段。去年,國家文物局對內地60家博物館做了一次抽樣調查,發現大部分館的衍生品開發還是空白,衍生品産值超過2500萬元人民幣的博物館,僅北京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兩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