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愛德蒙•德•羅契爾德收藏:從巴黎盧浮宮到北京中央美術學院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1-18 10:36:04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專稿

工作人言對愛德蒙•德•羅契爾德收藏進行整理

在博爾赫斯的著名短篇小説集《阿萊夫》中,有一篇題為《阿斯特里昂之府》。故事中,牛面人身的怪獸米諾托勒斯把它的家描述為一座有著無數入口的迷宮。博爾赫斯這樣寫道:“府第如世界一般大,或者毋寧説,它就是整個世界。”查閱現存于倫敦的愛德蒙德 羅契爾德男爵(baron Edmond de Rothschild)的私人秘書處檔案,同樣為我們揭示出這樣一段四通八達、無所不包的人生軌跡,金錢、私生活、藝術品市場、歷史責任、學術研究與審美愉悅交織在一起。博爾赫斯的小説為我們提供了一把羅契爾德男爵收藏方略的鑰匙,那就是構建迷宮的慾望。

羅契爾德收藏提供的進入路徑之紛繁,使這批非同尋常的藏品成為歷史上一個獨特的收藏案例。此次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的首次展出,我們將以義大利文藝復興為展覽主題。而對於所有熱切盼望了解羅契爾德收藏珍品的藝術愛好者而言,這無疑只是眾多的切入角度之一。

愛德蒙 德 羅契爾德(1845年8月19日生於巴黎,1934年11月2日卒于布洛涅)終其一生,致力於將紙本刻畫藝術(arts graphiques)所能呈現的最驚艷之所在匯聚于自己的收藏之中。他的研究工作不疾不火,指向明確且意向堅決,其收藏方向受此導引,同時還受到博物館學方法論的深刻影響,有人稱之為“科學”方法。西方的幾家大博物館同樣也是在這種方法論指導下,逐步構建起自己的收藏。羅契爾德男爵希望在身後,由盧浮宮博物館接管自己久負盛名的收藏,由他的幾位繼承人負責完成捐贈的具體事宜。

自此,羅契爾德收藏展開了一段新的歷史,本文擬就此做一簡要概述。

盧浮宮的羅契爾德收藏匯集了逾三千件藝術大家的素描,逾四萬件版畫、手抄本及珍本書籍。毋庸置疑,羅契爾德男爵是那個時代最重要的版畫收藏家,其收藏如今以他本人命名。這批藏品價值之高,被其在盧浮宮的首位館藏研究員布隆(André Blum)譽為“版畫博物館”,是當之無愧的。

“做收藏僅靠花錢大方是不夠的”,布隆在1936年10月的《藝術與藝術家》雜誌中如是説,“要想擁有具有藝術價值的版本,尚需懂得甄別選擇。需要密切關注拍賣,成功的購買只能建立在長年積累的經驗之上。有意思的是,逐年查閱重要的公共拍賣記錄,能夠追索到羅契爾德版畫收藏中最精美藏品的來源,它們當中許多都有著顯赫的傳承。歷來受到博學雅士推崇的義大利版畫,來自都拉佐(Durazzo)或薩拉芒卡(Salamanca);丟勒的木版畫來自奧爾特留斯(Ortelius),曾屬於索倫男爵(baron Verstolk van Soelen)及胡特(Huth)家族;倫勃朗精美的蝕刻畫,尤其《價值一百弗洛蘭金幣》的首版、《倚劍的倫勃朗》、《埃弗拉伊姆伯努斯》的肖像(Ephra m Bonus, 又稱“戴黑戒指的肖像”)、《偉大的戈本諾勒》(Grand Coppenol)等均為首版版畫,曾屬於赫爾福德(Robert Stayner Holford)的收藏;倫勃朗的其他作品亦出自阿姆斯泰爾(Ploos van Amstel)以及阿依勒斯福德(Aylesford)收藏。《托林克斯律師的肖像》(Avocat Tholinx)的首版出自弗裏斯伯爵(comte de Fries)以及格裏弗斯牧師(Rev. John Griffith)之門。另有倫勃朗絕美的風景作品,從布克留奇公爵(Duc de Buccleuch)處購得;馬克安東尼的作品是從伯根斯托克收藏館(cabinet Brentano Birckenstock)處購得的上好版本。羅契爾德收藏顯示出其主人的淵博和不俗品味。對於這位非同一般的藝術愛好者,我們已經在《美術學院期刊》中有過簡略的介紹。”

羅契爾德男爵與男爵夫人的繼承人依照父母的願望,將其收藏整體捐贈給國家。這樣,有著“版畫博物館”之稱的羅契爾德收藏于1935年12月28日正式進入盧浮宮博物館。該批收藏的博物館學歷史就此拉開帷幕,而複雜的歷史情境使得這批傑作真正融入盧浮宮館藏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一方面,國家博物館聯合會主席維爾納(Henri Verne)竭盡全力,希望使羅契爾德收藏進入盧浮宮這一事件,成為盧浮宮紙本刻畫藝術收藏規劃的一個關鍵點;另一方面,一個全新的收藏館,即“紙本刻畫藝術收藏館”將於1937年通過政令頒布而在盧浮宮正式建立。然而,世界大戰的爆發、法國的戰敗與維希政府都使羅契爾德收藏初入盧浮宮時所迸發的非凡活力戛然而止。

本文在此簡要概述機構的歷史,目的是能夠更好地理解羅契爾德收藏在盧浮宮不尋常的命運。過去的半個多世紀裏,羅契爾德收藏一直處於低調與幽閉之中,而在捐贈當年,從時任國家博物館聯合會主席的維爾納那些熱情洋溢的允諾中,人們感覺不到絲毫徵兆。其實早在1935-1939年間,媒體便對羅契爾德收藏不吝溢美之辭,引起廣泛關注。在1936年10月的《藝術與藝術家》雜誌的署名刊首語中,維爾納寫道:“盧浮宮又在準備慶祝新一輪視覺饗宴。愛德蒙德羅契爾德收藏剛剛運抵盧浮宮,並被臨時安置在規劃屬於繪畫館的兩個美輪美奐的展廳中,面積略嫌狹小。我們希望、也有責任在短時間內,按照捐贈者提出的要求安排好這批收藏的保管與展覽。為了滿足這位慷慨的捐贈者的合理要求,我們已在杜伊勒裏宮(aile des Tuileries)及弗洛爾殿(Pavillon de Flore)一側遴選好展陳地點。三十多年前曾有規定,該處廳室由我們支配使用,並禁止在此設置辦公室。然而近二十年來,這裡還是被辦公場所佔用……沒有人願意將這獨一無二的收藏奇跡束之高閣,使鍾愛藝術的公眾無法領略其魅力;沒有人願意讓遠道而來的慕名參觀者失望而歸;沒有人願意忽視這位捐贈者最後的意願,使後來的捐贈者心灰意冷。 ” 

捐贈:1935年12月28日

愛德蒙 德 羅契爾德男爵生於1845年8月19日,是雅各布 詹姆斯 羅契爾德男爵(baron Jacob James de Rothschild , 1792-1868)最小的孩子,後者即巴黎羅契爾德銀行的創始人。這位卓越的收藏家1934年11月2日卒于布洛涅。阿德拉伊德 德羅契爾德(Adéla de de Rothschild)夫人則于1935年6月22日去世。

隨即,維爾納于6月28日向國家博物館委員會報告:“愛德蒙 德 羅契爾德男爵夫人依照丈夫的遺願,通過遺囑將愛德蒙 德羅契爾德男爵所藏內含近兩萬幅銅版畫作品的版畫收藏夾捐贈給盧浮宮博物館。此外,愛德蒙 德羅契爾德男爵夫人還捐贈了一批有關版畫歷史的藏書。”

藉此機會維爾納還提出,他希望這一重要捐贈能夠在盧浮宮博物館的弗洛爾殿中展出,這一規劃也為國家博物館委員會獲得弗洛爾殿的使用權提供了新的支援。委員會全票通過決議,在正式實現捐贈之後,“羅契爾德男爵夫人的名字將被刻入國家博物館捐贈者的不朽名單。”

1935年12月28日,羅契爾德收藏正式由男爵夫婦的三位繼承人,即居住在倫敦的詹姆斯 愛德蒙-阿爾芒 羅契爾德(James Edmond-Armand de Rothschild)、上阿爾卑斯大區參議員莫裏斯 愛德蒙-查理 羅契爾德男爵(baron Maurice Edmond-Charles de Rothschild)與阿萊克桑德林 米莉亞穆-卡洛琳羅契爾德(Alexandrine Miriam-Caroline de Rothschild)捐贈給盧浮宮。藏品于1936年7月25日向盧浮宮實際移交。 

布隆是羅契爾德收藏進入盧浮宮之後的第一位館藏研究員。他早先以私人秘書的身份為愛德蒙 德羅契爾德男爵效力,首要職責便是作為專家,不斷豐富男爵的紙本刻畫藝術收藏。然而到了1935年,他已經完全無法準確地説出收藏的數量規模。這便是對於該捐贈的最早描述曾提及逾兩萬件銅版畫藏品,而對於素描藏品數量的估計則更加謹慎的原因。

國家在接收這一非凡收藏之時,其實並沒有充分了解其複雜性。事實上,盧浮宮博物館最初僅僅由於羅契爾德收藏的盛名,便加入到與西方幾家存有重量級紙本刻畫收藏的博物館的角逐中。這一領域的歷史收藏直至當時,仍處於鮮為人知的封閉狀態——除了自路易十四時期之後,法國頂級藝術家為王室所刻的銅版之外,這批銅版集中收藏于盧浮宮銅版收藏館(Chalcographie du Louvre)。

1935年12月28日的公證書 正式確認該收藏被捐贈給國家。該份文件由愛德蒙 德 羅契爾德男爵夫婦的繼承人于巴黎布爾特公證人(Ma tre Burthe)處簽訂,地址為皇室街6號。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愛德蒙 德 羅契爾德的繼承人做出如下捐贈:

“1. 古代版畫及素描收藏,包括所有收入收藏夾的或單獨裝框的素描及版畫、素描及版畫冊輯、內有素描或版畫插圖的手抄本、來自蘇拉維收藏(collection Soulavie)的素描、內有版畫插圖的書籍以及有關版畫的書籍或圖錄。

2. 四十萬法郎專款,用於該批收藏在盧浮宮博物館的展覽及陳設所需。”

這一慷慨之舉,使盧浮宮博物館獲得了形成于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的最為精美的一批紙本刻畫藝術私人收藏。然而在技術條件上,博物館當時似乎並未做好迎接這批珍寶的全部準備。歷史證明,對於羅契爾德收藏逾五萬件珍品的保管與傳播所必需的各項條件,遲至六十多年之後方才逐步到位。

1935年捐贈的特別之處,還在於羅契爾德繼承人對於藏品的保管與展出條件尤為關注。他們提出一系列“特殊的且不可更改的”條件要求,將該批藏品在博物館環境下的保藏與展陳規範置於首要位置。

我們完全有理由推測,羅契爾德收藏被捐贈進入盧浮宮,標誌著從男爵生前便已啟動的與國家博物館委員會上層漫長而審慎的談判的結束,布隆以專家身份參與其間。這也是在12月28日的公證文件中,之所以列明這些特殊的不可更改的條件的原因。

布隆早在1937年便談到:“一年多以前,羅契爾德收藏被慷慨捐贈進入盧浮宮,法國與外國媒體均以大量篇幅説明其對於藝術史的重大意義。有英美筆者談到,這樣一批精美的藝術珍品,理應在符合現代標準的展覽空間中展出。這是創立一個可與外國同類藏館相媲美的法國銅版畫收藏館的絕佳機會。 ”筆者以含蓄的方式強調,羅契爾德收藏被納入盧浮宮博物館之後,需要有相應的機構政策來配套。

“本次捐贈依照法規通常條件進行,此外仍需由盧浮宮博物館完整執行下列所有條件,否則此次捐贈可能被收回: I. 場所:本批銅版畫藏品應在為其專門設置的展廳中陳列,並將最珍貴的藏品單獨陳列。 II. 保藏用書櫥分為兩類: 1)專用於放置版畫收藏夾的書櫥。收藏夾須水準而非豎直放置,夾與夾之間以隔板分開,每只收藏夾都托放在隔板上。為方便分類,用豎直的分格區分不同欄目。 2) 專用於放置帶版畫插圖的書籍或銅版畫輯冊的書櫥。此間藏品應豎直擺放。

III. 銅版畫的裝裱 1) 裝裱所用卡紙的屬性依照作品的珍貴程度有所區分: a. 最為珍貴的作品以斜楞倒角的方式裝裱,即將多層卡紙粘合在一起,最上幾層卡紙在中央開窗孔,邊緣以斜楞倒角的方式處理,作品從窗孔中呈現。 b. 次等重要的作品以單層卡紙裝裱。 2) 黏粘:須以紙帶黏粘,即用一涂上膠水的紙帶黏粘版畫的一個豎直側邊緣;對於橫幅作品,則應黏粘上邊緣。嚴禁把四條邊全都上膠黏粘。 3) 標題謄寫:藝術家姓名、作品主題、作品狀況、參考資訊及出處應書寫或列印在裝裱的卡紙上。

IV. 傳播: 珍貴藏品,即以斜楞倒角方式裝裱的藏品只有放置在活動底板鏡框中,並在極為審慎的條件下方可示人。 對於珍貴書籍,書頁須覆以透明玻璃薄膜保護,方可供人翻閱。

V. 展覽及照明 藏品展出的時間須受到嚴格限制,以避免紙本作品在日光作用下過快受損。需要在背光條件下或者適宜的電力照明條件下展出。”

1   2   下一頁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