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油畫重現廣州百年滄桑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1-02 18:00:59 | 文章來源: 南方日報

“廣州的‘生猛’、‘趣怪’還有很多可以發掘的豐富性。我在廣州生活了50年,還覺得它是個謎。現在,馮少協通過《百年廣州》重新喚起人們對廣州的回憶與思考。”著名畫家林墉看到馮少協的系列油畫《百年廣州》後發出這樣的感嘆。

去年,油畫家馮少協埋頭在位於佛山南海的畫室裏完成了一組系列油畫《百年廣州》:從1870年的廣州鎮海樓,到1856年的火燒十三行,再到1949年廣州解放時的海珠橋……身為廣州藝術博物院副院長的馮少協,在閉門不出的半年時間裏,用一支畫筆將一張張昏黃老照片上殘破的影像變成了30幅定格廣州百年巨變的油畫。

在馮少協詩意的筆調下,系列畫作《百年廣州》中,一幅幅油畫被打磨得深沉古舊,許多已消失不見的羊城“地標”重現:包括廣州古城門、廣州貢院……這些油畫作品畫面斑駁渾厚,滲透著歷史的滄桑,感動了不少觀眾。之前,它們曾在英國倫敦皇家歌劇藝術博物館、美國國會圖書館、香港大會堂等地展出,前不久,《百年廣州》系列組畫的複製品還被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

本月11日至21日,馮少協系列油畫《百年廣州》將在廣州藝博院展出,成為廣州亞運會期間本地藝術家的大型藝術展之一。他如何創作出這些“歷史油畫”?南方日報記者近日專訪了馮少協。

緣起:外國百年老照片成創作素材

一度毀於戰火的清代廣州貢院、早已消失的出家人靜修之地白雲山能仁寺、成就庵,曾經是一派什麼景象?或許已沒人能説得清。馮少協卻因為一次留心觀察,得來了創作靈感。

去年,一個題為“古穗倩影”的粵港澳百年老照片展在廣州舉辦,這批1840年至20世紀初的老照片,全部來自英國國家圖書館,大部分尚未在國內公開展覽過。參觀完這個展覽,馮少協激情難抑,決定以這次展覽的廣州老照片為基本素材,創作一批油畫作品,重現廣州百年的滄桑之變。

在一張《珠江海珠石小島》的老照片中,馮少協見到了1925年時的廣州珠江,當時珠江江面非常開闊,江心上有一個海珠石小島,而百年間的滄海桑田,如今的江面變窄,這個海珠石小島已不知所蹤。但老照片的氤氳氣息卻讓馮少協久久不忘,他揮筆創作了《1925·廣州海珠石小島》,描繪了當年珠江兩岸千帆競渡、車馬川流的恢宏場面。

帶著“發現歷史”的激情,馮少協根據老照片提供的影像以及自己的想像,艱難地復原淹沒于歷史塵煙中的廣州。他開始了長達大半年的“閉關”作畫生活,《1870年·廣州鎮海樓》、《1856年·火燒十三行》、《1940年·廣州長堤大馬路》、《1949年10月14日·廣州海珠橋》……馮少協對廣州歷史的激情一發不可收拾,他以平均8天一幅作品的速度,用西洋的畫筆和顏料,重現老廣州的氣韻,半年時間就創作了30幅大型油畫。

馮少協《百年廣州》的大部分油畫都在他的佛山工作室完成,“這裡遠離廣州,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應酬。”由於油畫創作時需要通風透氣,馮少協的工作室沒有安裝空調,只有兩台舊式臺扇扇風,他經常汗流浹背忘我創作。據馮少協透露,最極端的一次他甚至試過3天沒洗澡,睏了就在畫室中的一張舊沙發上打盹,醒來又繼續創作,“半年足足瘦了10多斤”。

突破:西洋油畫技法融入中國元素

《百年廣州》以紀實為主調,凝結了馮少協濃烈的老廣州情結。畫中的羊城老“地標”有的雖已消失,但仍是廣州人時時追念的鏡像。《廣州海珠石小島》、《火燒十三行》、《沙面租界英格蘭橋》……每一幅畫都在詮釋一個不同尋常的廣州故事,一個不可複製的廣州時代。

《1930·廣州西關民居》,滿洲窗、趟櫳門,被午後的樹葉掩映,斑駁的墻面、枯黃的敗葉,殘存著業已消逝的舊時光。《1871年·廣州貢院》,門前兩排參天古樹,飄搖在昏黃的夕陽余暉中,仿佛稍縱即逝。《1949年10月14日·廣州海珠橋》描繪了海珠橋被炸毀的現場,被炸毀的橋身悲憤地直插滔滔江水,硝煙中隱匿著血與火。

貢院的殘墻與古剎的鐘聲在炊煙的攪動下緩緩延伸……評論家楊小彥説,新廣州就是從這樣一座舊廣州中脫胎而出。“廣州的城市發展繞了一個大彎,從喜新厭舊、拆西關大屋、擴張馬路、建立新城,到更加注重整體規劃,留心屬於廣州的城市空間與南方風格,而這一切,都形象地記錄在了馮少協的作品中。”

為了使景觀更有歷史感,畫面的背景被調得昏黃,近看時,畫面斑斑點點,油層、色彩與筆觸的相互混合交錯,達成了一種奇特的畫面效果。更為可貴的是,馮少協在《百年廣州》裏創造了一種新的歷史畫筆調。“寫意中帶寫實,在西洋油畫中融入東方審美情趣。”馮少協總結説。

而創作中不可替代的是畫家對嶺南風土人情的多年咀嚼。馮少協説,最難的一幅就是《金山古寺》,因為舊址已毀,且沒有任何歷史照片。馮少協在創作前特意前往金山古寺遺跡,他花了兩個多月時間收集資料,最後僅從清代金山寺現存的唯一拓本《重建金山百面圖》以及收集到的歷代名人40多首詩作和多次的實地考察中尋找原貌進行創作。馮少協還拿著初稿到南海裏水鎮瑤頭村徵詢當地群眾的意見。最後,經過15天的創作,《金山古寺》成型,創作時間是畫其他畫的兩倍。

以抒情性、詩化的東方非寫實的藝術語言,用西方油畫畫筆、油彩、畫布作畫,馮少協的《百年廣州》瀰漫著廣州的、中國的元素和情愫,融入了畫家的靈感和省思,超越了概念紀實的羈絆,帶著東方審美意味。楊小彥點評説,馮少協的《百年廣州》展現出一種“南派油畫”的風格,這不是簡單的“油畫民族化”就可以解釋的。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