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邱玉林與張濟海聯袂創作精品紫砂壺即將開拍

邱玉林與張濟海聯袂創作精品紫砂壺即將開拍

時間: 2010-10-21 13:44:20 | 來源: 藝術中國
展評 >


張濟海與邱玉林交流

記者:邱玉林大師,您對傳統紫砂藝術的繼承與創新是怎樣理解的?

紫砂藝術表面看是民間藝術、民間技藝,其實質是一門綜合技術與藝術,傳承與創新是一個大課題,受每個人的不同理解的影響,其結果看法各有不同。紫砂藝術的發展,不是某個人的傑出貢獻,而是集社會發展之大成,集藝術之大成的結果,由某個人或者某些作品體現罷了。紫砂事業的成就是合作整合的,過去現在仍舊如此。我一直認為紫砂是宜興的,也是中國的。參與紫砂傳承與創新的人是全國性的藝人、文人,層次雖有不同,但目標都是一致的。可以説傾全國各界人士的智慧注入紫砂,才成就紫砂的今天。宜興人利用了資源、智慧,利用了雙手,與廣大的愛好者共同打造了紫砂的傳承事業,創造了紫砂的藝術與文化。

紫砂自明代盛行到今天,受社會發展的影響,雖有興衰起伏,但歷代都有高人輩出,技藝都在同步發展,當今不泛大師力作受眾人追捧,小師妙品也令人嘆服。就技藝傳承而言,傳承不成問題,紫砂文化藝術的傳承不是有形的傳承,而是一個無形的傳承。這種傳承,不但要有天賦的心靈手巧,還需要文化藝術的支援,需大徹大悟才能做到。從傳統紫砂壺作品來看,有一些紫砂壺完美之極,後人只有臨摹之份,難以超越。紫砂要發展,紫砂要與時俱進,面對今天,更不能忽視繼承與創新。

紫砂的創新,不是揚棄顛覆,而是循序漸進,紫砂壺的屬性是民間藝術,有“用”與“玩”的二重性,創新的著力點不能離開“用”與“玩”。傳承用品需精細,可以不用文化藝術的眼光看;玩品就必須用文化藝術眼光去品論。不論“用”與“玩”,美是第一位的,但內容內涵也不可少。紫砂的創新,要求就是要將民間藝術提升到文化藝術層面來看待。不僅要保持功能效用,而且要賦予科學技術、當代文化、承載活動記事等使命。紫砂一般的傳承大都用規範、規距、精細、嚴謹來衡量,但紫砂的創新就要求作者用科學、規律、創意來實現。傳承傳統易,創新則很難。紫砂的創新做作業的人有責任,玩的人要有參與;愛好者更是旁觀者清,也要獻計獻策。這樣才能將紫砂傳承好,才能將今天的創新變為明天的傳承。

記者:你是如何創新的,體現的哪些方面?

我在紫砂上的創新,想做與傳統設計理念不一樣的東西,想做自己的特色,想在傳統的基礎上用科學的方法來設計,用幾何學的方法來設計。在上世紀90年代,我用幾何學理念設計了“天垂壺”作品,以直線組合,一改傳統弧線造型風格,給人的感覺完全是一個現代作品且氣勢非凡。在2006年又以0.618原理設計了“數據建構形體”、“禪緣壺”;2008年應邀設計了羊城八景廣州體育場“五環晨曦”壺;2009年設計了懷舊意義的“牛樂壺”等。我還用幾何等原理分析了傳統石瓢壺的設計原理,併發表了論文。我的這些作品不能説最經典,但代表我進入紫砂圈的獨特想法與做法,我想會對紫砂界帶來一些啟發與啟示。

 


鳳鳴成韻

 

<  1  2  3  4  5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