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邱玉林與張濟海聯袂創作精品紫砂壺即將開拍

邱玉林與張濟海聯袂創作精品紫砂壺即將開拍

時間: 2010-10-21 13:44:20 | 來源: 藝術中國
展評 >

記者:你對封龍山漢碑恢復有哪些打算?

我想第一步先把已經失去的漢碑複製出來;第二步將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書法精英歌頌封龍山的美文鐫刻成碑;第三步形成集研究、教學、旅遊一體的封龍山書法院,與封龍山文化整體開發共同形成封龍山文化博覽區。當然,這些打算應由政府統籌規劃,做出總體安排。開發封龍山文化是一項浩大工程,需要的資金巨大,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總是需要有人先行動起來。我與邱先生能夠為此盡微薄之力,深感榮幸!

記者:邱玉林先生,您從什麼時候開始進行紫砂藝術創作的?是何原因與紫砂結緣?

邱玉林:本人自70年代陶瓷學校讀書的時候,在紫砂廠實習接觸到紫砂,就對紫砂壺有了好感,後來畢業分配進入了彩陶工藝廠,從事彩陶藝術工作,一幹就是30多年。幾十年來,利用自己專業特長參與紫砂藝術的創作與製作,並與紫砂界朋友合作製作。就這樣,自覺與不自覺地成為了紫砂的專業“票友”,並對紫砂壺的造型設計進行了系統研究,且形成了自己的獨有看法與做法,自認為為紫砂事業做了一些事。

記者:張濟海先生,你是如何與紫砂藝術結緣的?

張濟海:談到紫砂,首先應當想到茶文化。茶文化是茶與民族習性、生活,禮儀相融合,形成了一種綜合性的文化現象——茶文化。品茶的茶具,首當其衝的是紫砂壺,紫砂壺産生於江蘇宜興,是中國特有的品茶用具。台灣國民黨名譽主席連戰的祖父連橫,是一位史學家,對茶道很有研究,曾有過一段著名的話:“茗必武夷,壺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以自豪,且不足待客”。這裡“孟臣”是指是清代紫砂壺的大家惠孟臣,由於他發明瞭小壺,因此,孟臣壺就成了功夫茶壺的專用名詞。文人歷來喜歡品茶,品茶就離不開茶具,而茶具中最好的又是紫砂壺。因此,與紫砂結緣是由於我愛品茶的緣故。

 


創作

記者:你對紫砂藝術與書法藝術結合前景有如何看法?

張濟海:“紫砂”始於北宋,盛于明清。但明朝之前的紫砂器基本是作為煎茶煮水的日用器具。隨著以歐陽修、蘇東坡、梅堯臣、文徵明、徐渭、陳繼儒、王時敏、王鑒等為代表的歷代文人對紫砂的鍾情和關切,使得原本只是泡茶器具的紫砂壺逐漸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內涵。尤其是清代“西泠八家”之一的著名金石書畫篆刻家陳曼生(陳洪壽)親身介入紫砂,他與楊彭年的合作,把紫砂壺製作推向一個新的高度。正是由於陳曼生的介入,以文人特有的審美取向,將“儒、道、釋”精神與精湛的制壺技藝有機結合,使詩詞的意境,書法的飄逸,繪畫的空靈,金石的質樸有機而生動地融入紫砂銘壺中,才真正完成了紫砂壺由一般工藝品到藝術品的轉變。紫砂發展的歷史就是與書畫藝術結合的歷史。因此,我對紫砂與書法的結合的前景充滿信心。

記者:你們之間的合作基於哪些方面考慮?

邱玉林:與張教授合作本身就是一種緣份。一是慕其書法藝術的獨特性;二是歷來就有壺隨字貴,字由壺傳的説法和做法,這也是紫砂藝術獨有的形成;三是自己也喜歡與藝術界高人交朋友,進行藝術學習交流,促進自己業務能力的提高。

張濟海:我是去年4月初與邱大師在上海相識的。那時我的30余件書法作品與117件三國歷史文物同時在上海圖書館展出,邱玉林先生專程從宜興前來參觀,把他的作品圖錄集送我。當我看到他的作品後,深深被其精湛的技藝所折服!邱大師的作品獨具個性,既有深厚的傳統根基,又極具時代特徵,變幻莫測。之後,我先後兩次去宜興拜訪邱先生,一起探討人生與藝術創新之路,更深入地了解了邱玉林大師高尚品德和高品位的藝術。共同理念與藝術追求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合作。

 

<  1  2  3  4  5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