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盛世丹青的憂慮:年輕人嫌中國畫“太土”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9-20 17:07:34 | 文章來源: 人民網-文化頻道

有多少年輕人喜歡中國畫?一位大學教師曾經在課堂上做過問卷調查:通過幻燈片展示中國畫、油畫、卡通、影像四類優秀作品各十幅,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結果顯示,16%的人選擇了中國畫,91%的人選擇了油畫,72%的人選擇了卡通,21%的人選擇了影像。中國畫在這些“80後”學生中的喜好度是最低的。

美術專業學子的選擇也不容樂觀。“藝考”雖然很“熱”,但是在許多美術院校,中國畫專業一直是報考的“冷門”,通常考不上設計、油畫等“熱門”專業的學生才會勉強邁入中國畫之門,或者是成績偏低的學生被“分配”到中國畫專業,真正愛好中國畫而報考的學生少之又少。結果是,進入中國畫專業的學生,大部分都未曾碰過宣紙和毛筆,只能從零學起。

不論上述調查有多大代表性、專業的選擇有多少依據,作為一門國粹,作為超越國界的藝術語言,中國畫不能為本國的多數年輕人所喜愛,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早在上世紀80年代,豐子愷在《中國畫與西洋畫》一文中曾指出:中國畫趣味高遠,西洋畫趣味平易。故為藝術研究,西洋畫不及中國畫精深。為民眾欣賞,中國畫不及西洋畫普通。的確,中國畫蘊含著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內涵、哲學觀和審美觀,歷代優秀作品滲透著各個朝代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大唐的恢弘氣象、宋人的廣大精微、元人的簡淡高逸、明清的奇峰錯列、近現代的西風東漸、當代的多元迸發……能夠在欣賞中解其中之真味,需要具備一定的傳統文化修養、一定知識的積累,也需要一定的人生沉澱。但是,年輕人對中國畫的疏離僅僅是因為“曲高和寡”嗎?不止。在他們的眼中,中國畫不是“趣味高遠”,而是“暮氣沉沉”、“太土”。

西方文化的衝擊、資訊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拉近並改變著整個世界。油畫狀物的精緻和色彩的絢麗、當代藝術形式的新穎多變和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吸引著喜歡時尚和視覺感受的年輕人。中國人的審美觀從來沒有如此紛繁複雜過——西方的、現代的、世界同一性的審美趣味與傳統美學相互糾纏。在這個五採爭勝、流漫陸離的全球化時代,以宣紙為媒介、以水墨技法為主的中國畫,在很多方面似乎無法和各種當代藝術相抗衡:她沒有裝置藝術以物質材料表達消費文化情感的直白,她沒有影像藝術視覺感受的炫目和敘事的生動,她沒有行為藝術表達藝術觀念的直接,她沒有動漫藝術的輕鬆詼諧……相比之下,中國畫似乎缺少新奇,似乎缺少通向年輕人心靈體驗的空間。

隔膜源於文化的疏離。一方面,傳統文化在上個世紀的斷層、在新世紀的緩慢復蘇,使年輕一代從小便失去了在傳統文化的氛圍中耳濡目染的可能。另一方面,儒道釋多元互補的文化結構的崩塌、書寫方式的改變、詩的沒落等,使中國畫正在逐步失去賴以借助的文化和歷史依靠。這其中,教育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西方教育模式的普及,使中國學生從啟蒙伊始便遠離了中國傳統文化,而專業學子從一開始學畫接觸到的便是西方美術體系:從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課到高考應試直至大學課堂,素描作為“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成為各美術專業共同的大課。對基本技能的加強和對中國畫精神以及民族文化內涵的忽視,再加上美術史論的西式架構,美術批評西化的學術用語……讓校園裏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在與傳統文化的生疏與隔膜中,對中國畫從不了解到不接受、不喜愛。

不能不面對,在新媒體藝術的直觀便捷愈來愈甚、更多新的藝術門類不斷搶灘分流的今天,中國畫面臨的尷尬與窘境:自上世紀以來,在一個來自西方的新視角下,在愈來愈廣闊的世界視野中,傳統中國畫不但失去了畫壇至尊的地位,也早已不能與西畫兩分天下,她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努力掙扎,不斷革新,藝術形式、藝術語言得以豐富,貼近生活、色彩運用、視覺衝擊力等方面得以強化,卻又不斷受到質疑。

不能不考慮,在博物館和美術館還沒有為年輕人經常光顧的今天,在博物館和美術館尚不能將精品平易示人的今天,在五花八門的展覽、博覽會、畫集出版等門檻越來越低的今天,在一些藝術家對名利趨之若鶩的今天,展現在年輕人眼前的,又是怎樣的中國畫?

中國畫的社會窘境,不僅僅是藝術之窘,還是民族、文化、社會、教育、學術之窘!因此,國學熱潮和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呼聲中,不應忽視中國畫的“內需”和對內的推介,畢竟,年輕人是中國的未來。重建中國畫與今天的生活的詩意聯繫,重建中國畫與生活在當下的年輕人的心靈溝通,才能讓他們在民族藝術中尋求到血脈相通的感動,才能發揮中國畫在文化斷層的修復和文化認同以及價值重構中的作用。

“莫把丹青等閒看,無聲詩裏頌韆鞦。”盛世丹青,不應有知音幾何的憂慮和無奈。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