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呂立新又登壇 徐悲鴻再刮“勵志”風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9-19 13:45:40 | 文章來源: 嘉德線上

近日,央視10套黃金欄目《百家講壇》,在首部美術題材系列講座《水墨齊白石》大獲成功並創下收視新高後,在觀眾的熱切期盼中開始錄製第二部以近代美術大師為題材的系列巨制——《寫實徐悲鴻》。《水墨齊白石》主講人——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呂立新,再次登上講壇,全方位解構這位美術史上最為濃墨重彩的“中國近代繪畫之父”,無疑將給廣大觀眾帶來又一場別開生面的藝術視聽盛宴。

俊生才子的“下一站天后”

當《百家講壇》欄目在開播9後首次涉足美術題材時,編導們獨具慧眼,選定了中國近現代書畫大師這一群體,這在年代上不遠不近,恰如其分,使得大師們在觀眾心中擁有著藝術成就、歷史價值和知名度等的完美統一;而主講人則直接鎖定了常年從事相關專業工作、在業內有“俊生才子”美譽的青年專家呂立新,於是當他遊刃有餘並立意新穎地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百家講壇的舞臺上娓娓道來時,《水墨齊白石》馬上一發而不可收拾了。

《水墨齊白石》少有地引發了一場全社會範圍內的文化熱潮——“齊白石現象”,當這一現象反饋到藝術市場時,竟然掀起了一場遍及全球的齊白石收藏熱,使得2010年國際市場上,齊白石一躍成為了繼畢加索與安迪·沃霍之後的“世界上第三位最貴的藝術家”,對此,呂立新與《百家講壇》功不可沒。也就是從那時開始,人們的好奇心和市場嗅覺都在撲捉著一個話題:呂立新的下一講是誰,誰將是下一輪藝術市場的焦點與爆點?於是俊生才子的“下一站天后”人選,也自然引起了人們的熱議。

在千呼萬喚中,呂立新沒有讓人們焦急太久,在精心準備之後,他攜一代大師徐悲鴻的藝術人生傳奇再次登上《百家講壇》,然而這次同樣是“有備而來”的,還有期盼已久的社會關注與市場商機——如果説《水墨齊白石》是在一片嘈雜中奏響的鳴音,因旋律著實動人而引人注目,後再漸入佳境,那麼《寫實徐悲鴻》就是在一片翹首企盼的安靜中開始的獨奏,勢必又將引起新一輪的市場風暴。

然而呂立新關心的,卻不是《寫實徐悲鴻》不久播出後能給藝術市場帶來多少風起雲湧,他真正希望的是隨後出現的“徐悲鴻現象”能在人們精神層面上體現出的價值。

“不拋棄、不放棄”——大師級“許三多”

據悉,《寫實徐悲鴻》有八講,近日錄製完成的是第一、二講——《艱難求索》與《命運轉機》,主要內容是講述畫壇巨匠徐悲鴻青年時期四赴上海獨闖天下時的傳奇而艱辛的經歷,“當時的徐悲鴻雖胸懷大志、手能造奇,奈何時事不濟,縱有一身天賦,追夢之路卻較常人更為艱辛。然而他沒有怨天憂人,自暴自棄,而是不拋棄、不放棄,越挫越勇,以‘山窮水盡而能自拔才不是懦夫’的精神自勵,最終得到了諸多‘巨人們’的垂青——恩師康有為、北洋政府教育總長傅增湘、北大校長蔡元培,正是這些人的幫助與提攜才使得青年徐悲鴻的命運得以轉機,中國美術史也由此開始了一次轉折……”呂立新用一貫新銳的言辭拉近了遠在天邊的大師形象,使之真實親切,有血有肉地站在了眾人的眼前。

“《水墨齊白石》之後有人説我顛覆了傳統意義上的齊白石,把他打造成了一個普普通通的‘北漂’式勵志形象,那麼,當我們在研究徐悲鴻時就更容易發現大師人生和藝術中的勵志,我們能顯而易見地發現‘不拋棄、不放棄’絕對不是新近標榜‘草根文化’的影視作品中的立意,而是活生生已被應驗了的人生準則。我們在感嘆大師出神入化的藝術成就的同時,不要忘了除了他們自身的才華橫溢外,更多的是淚水汗水和百折不撓。

今天,我們的藝術殿堂裏不乏天資與才華兼備的徜徉者,但是可以與前輩大師相比的作品卻鮮有一見,這是什麼原因呢?真的是我們天賦微薄或者才華尚淺嗎?當我們從頭細細品味大師們的人生經歷之後,就不難發現唯一的原因只是我們功夫未到。我們忽略了大師留給我們的真正財富——除了百年不朽的巨作和點睛歷史的貢獻之外,還有取得成功的基本要訣:堅持不懈的精神。

如果説許三多是這種‘不拋不棄’精神的草根代表,那麼許三多可以不是大師,但是許多大師青年時期都是許三多。”

在呂立新看來,在《百家講壇》講述大師藝術的同時還要傳遞大師的堅持不懈,讓更多的人領悟成功的基本,“這就是我對《百家講壇》的理解,也是我從《水墨齊白石》以來一直堅持的所在。”

呂立新再登《百家講壇》,講壇必再起波瀾,一代藝術大師也必再萬眾矚目,而無論怎樣的波瀾、矚目都不是呂立新再登講壇的真正目的,“即為講壇,傳道授業,先要是明理,終要的是育思”。

有人説《百家講壇》而今已然成為了“造星工廠”,而對於已然是“星”的呂立新來説,抱著“明理育思”的目而來,為造的,應是“福”吧。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